名句佳句: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击鼓
击鼓其镗(tang 二声),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爱居爱(yuan 二声)处,爱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镗:击鼓声。
土:服役。 孙子仲: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军。
契阔:偏义复词,此处偏指合。
成说:订立盟约,誓约。
译文:
战鼓擂得镗镗响,鼓舞将士上疆场。
别人国内筑城墙,只我出征到南方。
跟着将军孙子仲,南下调停陈与宋。
有家却不让我回,使人愁苦忧心忡。
何处安营把帐扎?何处大意丢了马?
叫我何处去找它?原来它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与你定誓约。
此生拉着你的手,白头到老一起过。
只怪与你离别久,难得与你来见面。
可惜阻隔太遥远,难以实现那誓言。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征戍诗,清人乔亿言此诗乃“征戍诗之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最混乱的时代之一,各诸侯国为了壮大各自的势力,频频发动战争。但是不管战争是胜是败,最终遭殃的始终是平民百姓。因此,老百姓们是打心底里厌恶战争的。战争使得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使得战士有家难回,妇女独守空房。所以,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士兵和百姓都是诸侯争夺争霸的工具而已。
诗歌开头不再使用比兴,而是以赋起始。一开始就平铺直叙,描写了战场上战鼓雷雷,战士在战场上厮杀,描写了一个战况惨烈的景象。可是接下来一句直接叙写诗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原来,身在战场的主人公不但没有想象中那样勇猛杀敌,却在心里抱怨自己运气背,别人都是在城内守卫,或者被分派去筑建城墙,而自己却偏偏要来这么危险的地方。由此可见,向男主一样的士兵对战争一点热情都没有,满心只有抵触的心情。
第二章介绍了当时战争的一些具体情况,原来男主是跟着邶国将军共孙子仲南下为陈宋两国调停的。男主心里觉得非常憋屈,别人两国之间开战关我们什么事?害的我现在有家回不了,心里怎能不忧心忡忡?
第三章描写了一幕战场上的细节,安营扎寨的时候,有人弄丢了战马,还得派人去寻找。从这个细节我们大致可以推想,当时肯定很多士兵都不是自愿当兵的,也许是被强迫征来的。所以军队中时常有士兵逃跑,可见当时的人们对这种不必要的战争是多么的厌恶,军心是多么的涣散。
第四章不再描写战场,而是转而写到对家人的思念。男主想起家中结婚不久的娇妻,想起曾经一起许下的山盟海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想象着自己牵着妻子的手,一起漫步夕阳下,一起平平淡淡地相爱到老。
可是,接下来,第五章再次将注意力拉回战场,现实的无奈,迫使男主和自己的妻子分隔两地,自己生死未卜,如何还敢奢想白头偕老?
这首《击鼓》可能很多人没怎么读过,但是很多人都知道诗中那两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大家都知道这两句诗非常浪漫,每个人都向往着自己的爱情,婚姻能走到这样的幸福终点。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首诗中,主人公在想到这个美好愿望的时候,现实却让他如此无奈。在这么一个美好愿景的反衬下,主人公那种无奈,疲于战争,哀怨之情显得更加深刻和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