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那点事儿

读过《刻意学习》记忆深刻的就是“住得近,起得早”的那句话,作者一直倡导早起,获取不被打扰的隔离时间,锁定去攻克一件重要的事情,而住得近减少早晨出行时对意志力的损耗,以及对应耗费掉的机会成本。

道理容易懂,行动并不容易,自己曾经有过早起的习惯,但阶段性的丧失,之后面对着晚出行塞车在早高峰的路上超过1小时,抵达公司时候那种忙乱的窘态,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调整好开启工作或学习,并持续这样的循环。

后来开始减重,参加社群的读书活动,早起的习惯就又回来了,自己睡眠正常只需要6小时以上就可以精力充沛,但想要5点起床,至少在23点以后即时睡觉,这样早起的难度就落回到了早睡的执行。但是人的欲求无限大,要夜生活更想要早起,所以睡眠的时间就可能被压缩到5小时或者更少,换来的结果就是白天状态的下滑,或者原本的运动计划,因为担心过于激烈而暂停。

另一个问题是近期早起的完整时间问题,与邻居一起约好早出行,这样大概6:30左右出发,如果晚于5:30起床,洗漱后就可能面对立刻的出行,对早起的时间越视为宝贵,越会遗憾被浪费,过于纠结往往就是完美主义在作祟,什么都想要的欲求,时不时就要来对抗一下理性。

1.六点半左右出行带给我什么?

基本7点前抵达公司,不会塞在路上,远离了上班迟到的风险,获得8点30分上班之前不被打扰的1小时,30分钟的自由、筹备工作的时间,同时也有了一点冲动,想要与公司申请早上班早下班(但是申请还没有通过)。

最近早晨6:50左右参加晨练,这样7:30左右就完成了当日的健体计划,早起让一天时间变长,当中午或晚上,精力恢复就可以再次做些运动相关的事情,这种运动并非被逼,而是对运动后身心舒适感受的喜爱。

完成国学的诵读,进行醒脑与思考,品味传统经典,穿越古今的智慧。

参加英语晨课,在耳朵敏感,头脑清醒的早晨。

或者可以做一顿早餐,在摆盘拍下美好的照片。

或者更多是一种驾驭,一种可行的笃定,告诉自己,我有时间和精力,想做什么都能做到。

2.早起的失败逻辑

最近很少提及或暗示“失败”的词汇,更多是一种自洽,刻意地放松,不给自己增加烦恼,不为负面情绪助力,添油加醋,得之我幸,不得却反向获得其他的,当然如果过度的放纵,不是阿Q精神,就是不遵守规则。

早起的挫折感第一,来自于想做的没有做完,与早晨的痛快淋漓相比,有些行动项没有在早晨完成,就存有不想完成的念头了,比如国学诵读。

第二,花样太多,早晨的福利效能递减,时间被重新碎片化,虽然早晨对时效有所追求,快速响应,但目的在于获得一定时间的专注,贪多花样最后无法执行到位,不能集中注意力,就开始流于形式与行动项的数量,而不再在乎质量,记得参加晨练的时候,队友提醒我,放慢节奏,组长提醒,投入才能有所提升,反而习惯性的溜号,才会让自己其他事情都无法专注。

第三,就是早起的稳定性,比如睡眠不足之后,我不会再相信自己的生物钟,而闹钟是必要的设置步骤,以今天为例,我一觉醒来不知道几点,于是重新补了一个小觉,梦见自己再次起床已经6点过5分,虽然早起并不是以6点作为分界线的,但是参与早起团大家的问好,是需要6点作为刻度,醒过来,看见窗外的光线有些恍惚,去房间找到手机、ipad发现都因为昨晚开着停课,又中途睡过去没有关闭,让它们都因为没有电而无法启动,最后折腾完一圈,开机发现正好6点过了两分钟。

3.有所取就要有所付出

带我们训练的极目队长在早课中讲到了身体行为的秩序感与稳定性,想要获得都需要一定时间的行动,去体味与训练,然后让能力从身体里面慢慢涌现出现,形成习惯。

我们对早起都有所取,那就需要为之付出,投入脑力思考,通过身体力行,纠正自己的动作变形,重构自身的生活常态,让早起成为一种必然。

明天,我依旧可以靠自己起来,只是我希望更早一点;

我可以依靠自己起来,但是我会设置好闹钟;

我依旧可以起来,但渴望更加从容;

这些是追求,也是感受,也希望成为生活中确定的一部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