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新闻网站,又看到一起虐童至死案,施虐者竟是孩子的亲生父母,已为人母的我看完以后忍不住怒火中烧,就好像快要爆炸的油锅。有人说,几乎没有任何一种职业是不需要资格证书或岗前培训的,唯有父母,在没有任何培训的前提下,就可以无证上岗,而且还是终生职业。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如何让孩子未来拥有自己的幸福人生?《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告诉我们:早期抚育,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弄清楚童年的经历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从而避免把自己的问题传给我们的孩子。
这本书的作者是奥利弗·詹姆斯(Oliver James),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作家、记者、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他的著作包括《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在这个只有 赢家和输家的现代文化背景下》和《沙发上的不列颠》。
作者将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本书,立足时间维度,将人生最早的 6 年拆解开,为我们分别展示了一个人因何变得严厉或和善、冷淡或黏人、病态或健康。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解读自己的童年经历,认清真实的自己,探索出一套更健康的模式以处理原生家庭问题。也为成为合格的父母奠定基础,因为我们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本书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童年时在家庭剧本中的角色,对我们以后的人生有多大影响?
(二)剖析0~6岁三个主要的心理特征。
(三)怎样从剧中人变成剧作者?
童年时在家庭剧本中的角色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发现,同一个家庭教养出来的兄弟姐妹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基因”理论支持者认为,“他们生来就不同”,作者詹姆斯却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不同。詹姆斯举了自己家庭的例子,詹姆斯的姐姐吸食了超强效的大麻,并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幻觉,父母得知情况后,反应却是完全不同,父亲非常愤怒,而母亲对姐姐却很宽容,表示理解和同情。几年后詹姆斯也服用了一些致幻剂,父母的反应和姐姐吸大麻那次又是完全不同,母亲劈头盖脸地骂了他一顿,父亲则很关心和同情他。詹姆斯认为,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对待每个孩子的方式都非常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你的性别。
2.你在家里的排行。
3.你的相貌。
4.你与父母双方的关系。
5.父母投射到你身上的特征。
对于父母来说,当不同的孩子出生时,他们的生活处于不同的阶段,他们的婚姻状况往往也是如此。每个父母都会把自己童年经历的一部分包袱转给每个孩子。孩子的性别以及在家中的排行,也会影响他在家庭剧本中的角色,而家庭剧本是父母根据自己的童年经历创作的。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双方对每个孩子的期望也都不同,因此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理环境。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证据,以说明我们童年时在家庭戏剧中扮演的角色,对我们以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童年经历对成年后的生活有很大影响,这也是弗洛伊德最重要的一项发现,已被过去40年的研究所证实。
那么在6岁以前的不同时期,抚育方式与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到底有多大关系?接下来我们继续深入地探究童年期的经历。
0~6岁三个主要心理特征
奥利弗·詹姆斯把0~6岁分为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则对应着一个主要的心理特征。
3~6岁,是我们良心的起源。
良心有三种类型:惩罚型良心、脆弱型良心、善良型良心。
具有惩罚性的良心的人倾向于墨守成规与权威站在一边。如果我们具有脆弱的良心,可能会更叛逆。具有善良良心的人,是公认的得体的人。通常完全符合某一良心类型的人是很少的,我们的良心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善良的,但是也可能具有惩罚性的一面,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可能是脆弱。这取决于3~6岁期间,我们的父母是如何引导你在性、服从规则和自我放纵方面的行为的。对于我们的本能冲动,如果他们能在约束和鼓励之间找到良好的平衡,那我们就可能具有善良的良心。如果他们严厉管束,我们就可能具有惩罚性的良心。如果他们对我们过于纵容或者惩罚不当,我们就可能具有脆弱的良心。我们具有的良心类型将会影响我们在家庭剧本中被分配的角色。
0~3岁时受到的早期抚育,将影响我们日后的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有4种依恋模式:
第1种是回避型。我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喜欢别人依赖我。这种模式在人群中占20%。我们如果是回避型依恋者,往往会更喜欢工作,而非谈恋爱,我们坚持认为在工作上取得成功,就会有幸福的爱情。回避型依恋模式的成因,是父母否定式的抚育方式。3个月和9个月大时,回避型婴儿的母亲比属于其他依恋类型的婴儿的母亲更喋喋不休,但她只是自说自话,大多数情况下,她不会对婴儿的动作或声音回应。
第2种是缠人型。我想和别人在情感上亲密无间,但我经常发现别人不愿意和我太亲密。这种模式是在人群中占10%。缠人型依恋模式的成因是父母的不一致和不可靠的抚育方式。童年期,我们如果经常长时间与母亲分离,以后就会特别黏人。缠人型依恋者最害怕的是被抛弃。如果我们的童年期父母分居或离婚,我们就更可能成为缠人型依恋者。
第3种是混乱型。与别人亲密,我会感到有点不自在,我很难完全信任或依赖他人。这种模式在人群中占20%。它与前两种模式有一些共同之处,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是缠人型依恋者,渴望情感上的亲密关系,但是又像回避型依恋者,发现自己很难去信任或依赖他人,所以成为这两种类型的混合体。在遭受了严重的虐待或忽视的孩子中,有85%是混乱型依恋者。
第4种是安全型。对我来说,与别人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并不难。这种模式在人群中占50%。安全型依恋模式的成因是,一个敏感的母亲积极的回应孩子的需求。
无论我们具有哪种类型依恋模式,都会显著影响我们的交友偏好和人际关系。但是我们的依恋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的依恋关系剧本可以被重新编辑。
0~6个月,是我们自体感的形成时期。
自体感就是我们存在的基本感觉。自体感弱的人,通常患有人格障碍。八成罪犯都是自体感弱的人。而在普通人群中,这一比例是13%。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认为,个人自体感弱的原因是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受到了不良抚育。在出生后的最初6个月里,婴儿的早期体验是饥饱感、冷热感、恐惧感和安全感。如果母亲是一个共情能力较强的照顾者,她就能很快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适应婴儿与生俱来的节奏。而缺乏共情的母亲会以数不清的方式影响婴儿的成长,导致婴儿逐渐失去快乐的能力,要么变得狂躁,要么变得抑郁。
审视自己的家庭角色、良心类型、依恋模式和自体感,我们会抽丝剥茧地发现自己为什么会成长为现在的自己,进而通过理解我们过去的经历,来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
努力从剧中人变成剧作者
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指出,改变的发生主要通过内省。内省的方法有很多,但自我表达是贯穿所有方法的主线。
首先,你可以对亲近的人进行自我暴露。如果我们向他人敞开心扉,可能会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不快乐的生活状态,可能与自己的行为或信念有关。如果我们采取了某些行动,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发生预期的改变。
其次,我们可以向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亲人和朋友受到我们与他们关系的影响,对我们的看法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偏见,但是治疗师能够提供更客观的观点,而且善于激发内省。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创作实现内省。无论是阅读小说和诗歌、听歌剧和流行音乐,还是看电影和电视节目,欣赏别人创作的作品,都能让我们在感到有趣之余激发我们的内省能力。除了欣赏艺术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创造艺术而受益。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练习方法,尝试以自己的情绪审视为基础写一个故事,通过写这个故事来寻求两项内审能力:第1个内省能力是,关于你现在的自我或生活,哪个方面令你不快乐。第2个内省能力是,你能做些什么,以及什么阻止你这样做。故事写得好不好、有无创意、是长是短都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它应该是愉快的,不要被任何想法所束缚。
通过内省我们可以接受现状,做出改变,疗愈自己。
原生家庭就像一个舞台,每上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童年经历进行抽丝剥茧,创建自己的新角色,从而避免把我们在原生家庭里遇到的问题带到我们的孩子身上,让他们重蹈我们的覆辙。好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学校,有责任心、充满智慧的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财富和幸福,如果你想成为合格的父母,建议阅读这本《原生家庭生存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