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了华丽老师的《青少年问题诊疗》课,我以前读过王晓春老师的《学生个案诊疗》这本书,就一个初三问题学生小李,七个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这个孩子做个案诊疗,王晓春老师用58页的篇幅,记载了各位老师给出的诊疗结果,让我受益匪浅。有很多的理念也在冲击着我的固有理念,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面对每一个不同的孩子,教育也是不同的。
问题学生分为五大类
行为习惯型问题生:“懒”这类学生突出表现在行为习惯方面,比如违反班级纪律,没礼貌,马虎迟到,一般没有品德问题,只是爱惹“麻烦”。教育这类学生,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得改正。只需要抓住破坏性最大的还有纠正起来容易见效的毛病。逐一进步,不求立竿见影。习惯问题的根源在家庭,争得家长的配合很重要。
厌学型问题生“怠”。这类学生品德也没多大问题,只是不爱学习,一谈学习就烦,不喜欢听课,不写作业,这类学生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比如罚抄,只会让学生更厌恶学习,关健找到厌学的原因,背景知识问题还是智力问题,基础差等,知道原因,才能知道怎么鼓励和给予信心,学习成就感。
心理型问题生“怪”这类学生思维方式“与众不同”,狂躁,攻击性或者忧郁多疑,自残,这类问题比较难处理,因为往往跟家庭和童年经历相关。注意沟通的方式和其他同学的提醒教育,避免太主动而适得其反。
品德型问题生:“坏”这类学生不是简单的“淘气顽皮”,而是邪气,打架抢劫,偷窃,这类小学生价值观有问题,一只脚己经踏λ社会,这类学生教育尽量以稳定班级为大局,稳住学生,不激化矛盾,当然必要时需给予纪律处分。
“好学生”型问题生:“骇”这类学生具有“双重人格”,“两面派”或者抗挫能力差,突然受刺激而爆发出来,做出极端行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教育好学生关健在于不过分捧高他们,让他们学会接受真实的自我,发现苗头,预防其崩溃。
给问题孩子进行诊疗,在诊疗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这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不要等孩子到了十岁以后,才感叹孩子难教育,不所话,其实,很多不良习惯从小就己经埋伏了,只不过那时孩子小,不教反抗,这是孩子给大人的一种“年龄红利”,在问题孩子身上,我们要进行诊疗的方法就是从孩子的行为入手,推断其人格特征,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案例中的小李,他初一时经常受人欺负,转而他去欺负别人,从这个行为中,我们推断他的人格特征是一种“权威人格”特征,在对待比自己低下和比自己优越的人们时表现的尤为突出。一方面对弱者夸耀自己的力量,排斥,拒绝。另一方面对权威又卑躬屈膝,绝对服从。
从行为到人格特征,最后提岀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对问题孩子的诊疗,可以让很好教育者少走弯路,抓住重点,对于这类孩子的引导。是为他设立他感兴趣的目标,然后用目标加以引导约束其行为,改变他的认知,慢慢地从各个方面影响他,引导他。
在“棍棒型”家能教育中,父母喜欢以“棍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为信念,孩子不听话就打,孩子弄坏了东西也打,孩子成绩考不好还打,最终导致孩子心中有暴力倾向,长大以后倾向以暴制暴。这类孩子长大后不会与别人相处,内心也是惶恐不安的。
对于这类孩子的诊疗结果建议,父母多陪伴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引导。即使孩子到了初中,已经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对于子的错误,要报一种宽容的心态,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帮助。
棍棒型教育出来的孩子,性格容易冷漠,容易有暴力倾问,更容易形成讨好型性格。对于孩子的错误是要解决的,不提倡体罚和变相体罚,容易造成孩子身心缺陷。
几乎所有的问题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每一个问题家庭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所谓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在孩子很小时候不能建立紧密的亲子关系,很少陪孩子,等孩子进到青春期,就表现的和父母很冷漠的状态。孩子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在读《奶密盐》这本书里,作者提到,孩子最初,至少在六岁之前,不能离开父母,母亲的抚摸,语言,微笑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那是孩子成长最初的奶,是生命的养料,谁也不能取代。
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应该是润物无声,文火慢炖的过程,没有哪一种教育方式可以立竿见影,都是需要时间的。教育问题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更重要的是智慧,遇到问题先问“为什么”再问“怎么办”,进而对症下药,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让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