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无为: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主张心灵须虚寂,坚守清静,无为而治,复反自然。语出《老子》第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这种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导源于老子。“清静无为”是老子“道”学说必然推出的行为准则。老子认为,人之所以去争、去抢,就在于人心不清静就,在于社会诱惑太多。只有清静,才能无为,才能不争。所以“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还据此提出治国的方略。首先要为政者自己清心寡欲,当为政者心理上“无欲、清静”、行为上“无事、无为”,百姓就为自朴、自正、自富、自化,最后达到自治。
无为思想影响广泛。从治国方面看,田齐的黄老之学成就了齐国霸业;汉初的黄老政治形成了“文景盛世”;唐初定道教为国教,垂拱而治,出现了“贞观之治”;明初休养生息,出现了“仁宣之治”;清初轻税减赋,形成了“康乾盛世”。《黄帝内经》重视精神调养,倡导无欲无求,提倡恬淡虚无,依据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节制饮食品和情绪,主张顺其自然。由此可见,“清静无为”既是治国之学,也是修身养心之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坚守初心,顺其自然,不要被外界的诱惑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