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发表过书的书评,作为开端,激励自己新的一年静心读书,好好教书。
近来读丰子恺的《教师日记》,常常掩卷沉思,不禁为他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仍然怀有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之情而感动;不禁为他在举步维艰的窘境中,仍然乐观豁达地为师为父而振奋。
书中所选的日记,从1938年秋季开始,到第二年暑假结束。短短一个学年,仅仅是教师生涯的一圈年轮,然而,正是这一圈圈年轮构成了教师的整个教育人生。教师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个轮回中,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
第一幕
在告别教师生活10年后,丰子恺重返校园。
开学纪念周的时候,面对学生仰望的脸孔,丰子恺感到10年前的角色正在“复活”,他与学生进行了心灵的沟通。他慷慨激昂,以“乐莫乐于新相知”开头,谈到了要与学生们共数晨夕,要与来自东西南北的教师共度朝晚,要在蓝天丽日的桂林山水间学习知识……新相知,新快乐,他勉励全体学生能够“努力用功,不辜负这难得的好机会”。
第一节美术课的时候,面对学生求知的眼神,一种使命感让丰子恺再一次与学生进行了“零距离”接触。只不过,这一次他是娓娓道来,从美术的范畴讲到美术的学习方法,从学科的外延讲到学科的内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认为学习美术的“器”,就是绘画,绘画的根在于写生,而人物又是写生的最好材料。他认为,无处不是写生的范本,无景不在写生的笔下。
画外音:
开学第一天,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对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都会聪明地用好开学第一天。
《教师日记》再现了丰子恺当年对学生的“入门 教育”。有着真性情的他把学生视为自己的“新相知”,从“原来与我有缘的就是你们这几位”这句平实而充满真情的感慨中,可见丰子恺对学生的亲近与爱护是发自内心的。他如谈心般地告诉学生美术学习的套路和方法,让学生明白艺术就在生活之中的道理。
身为教师的丰子恺是快乐的,并且能把快乐带给学生——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尊其道”。
第二幕
在教完几节课后,丰子恺在日记里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并且随时作出调整。
在教授国文时,因为与学生存在语言交流的问题,他调整了教学内容,选用了自己的随笔《苦学经验》,一来让学生听惯各省的方言,从而“胸襟和气魄也广大起来”;二来“让他们自白我的为学经验,勉励他们为学”。在大胆调整教学内容的同时,他也有很谨慎的一面,因此才会提醒自己:“未谙他们的性格尚不能决定教学的方针。”当他发现自己所选的文章程度太深时,就决定“下次当降低标准”。
画外音:
教师,是一个渐行渐思的职业,不能闭目塞听,不能因循守旧。《教师日记》告诉我们: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因人而宜;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此外,教师还要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渐行渐思,渐思渐行。
第三幕
尽管身处战乱年代,丰子恺仍然在探索艺术教育,《教师日记》记录了他的所思所行。他主张:“但求学生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
作为一个平常人,丰子恺在桂林受难时的经历与感悟也在日记中。他说:“要大家好才好!”他对朋友萧君说:“吾等要自励不屈不挠之精神……此亦一种教育。”
画外音:
在《教师日记》中,丰子恺忧国忧民忧文化,他提出“中国文化遗产若山陵,而中国青年不能承受,可惜可痛”。这样的思想,已经在无意中,教育每一位读《教师日记》的人:做教师要抬头望天,不要只低头走路。
第四幕
在一年的奔波途中,丰子恺携家眷老少共11人,自己称自己的劳顿为“更伟大的旅途”,认为“与其积钞票于箧,不如积阅历于身”,并且把流离当作游历,以“家不异船,船不异家”的阳光心态看待漂泊,用“人是到处寻苦的动物”来勉励自己。
画外音:
教师的心态往往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思考方式。《教师日记》用独特的叙事方式,折射了丰子恺最真实的阳光心态。这种心态不仅影响了他的子女和学生,也影响了作为后来者的我们。
在丰子恺笔下,有着知识分子身上悲天悯人的爱国情,有为人夫为人父的柴米油盐的琐碎亲情,有着旧知送别的岑寂、新知相遇的快乐友情,有对教育的忧患意识,有对国文教育中文化流失的痛惜,有对艺术教育中视野狭窄的担心……作者发教师之千古忧思,提出年轻人任重而道远,要努力保住中国的灵魂。
《教师日记》教给我们一种教育叙事的方法,一种把自己的教育情怀寄托在文字中的方式,让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讲台上延伸到文字中。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文字的记叙中,展示自己的育人抱负与人生图景。
书中既有教学思想的“本”,也有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教我们在教学中反思,教我们在平常的琐碎中行走着、记录着,并且在不经意中,梳理自己一段时期的教育情思,也为以后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提供了最原始的资料。这样想来,身在和平年代的教师们——我们,是不是应该在阳光下,用阳光的心态,渐行渐思渐写呢?
《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4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