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6:00-7:30,本周约练挑战第一次。约练感悟:
1.沟通与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人人都希望被看到、被认可、被鼓励,看到对方做的的事。看到对方不容易之处。谁是来访的就和谁合作。
如何才能促成合作关系呢?
首先沟通需要澄清。前几天孩子说我骗他了。原因是我以前说过楼上笑笑姐姐在上小学时,有个体校的看上她,她妈妈没让他去。今天和笑笑妈妈说起闲话来。她说当初笑笑去了一星期,后来就不让她去了。最后孩子要求我,说到以后不确定的事,前面要加上可能。原来孩子所说的骗是妈妈认为无关紧要的事,只是随口说说而已。也不是什么重大的事,非得要说清楚说明白。孩子喜欢较真儿,以后妈妈说话要注意。
其次看是否同频。孩子还说到一次。他哥哥带回家一只小狗,妈妈看了不喜欢,嫌小狗个子大,脚趾锋利,怕挖主人。让哥哥赶快送人。中午给孩子说:“你赶快弹琴吧,弹完琴就不送了。”可是等她中午弹完琴以后,后来还是送人了?孩子说着委屈地哭了。还有一次从姥姥家带回两只小狗,孩子让睡到自己屋里,妈妈嫌把屋里弄脏,让睡在了阳台上,结果小狗冻死了。孩子说着伤心的哭了。妈妈没想到一个小小的举动,自己早忘记了。可孩子依然记得,几年后提起这件事竟然伤心地呜呜地哭。妈妈反思自己以前可能是只顾了自己的想法没有顾及到孩子的感受。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没有和孩子同频。妈妈向孩子真诚的道歉,请孩子原谅。如果孩子一时原谅不了,妈妈依然能够接纳。孩子憋到心里的委屈终于说出来了。说出来也是一种疗愈。
还有刘老师说的蘑菇的故事。一个人觉得自己是蘑菇,于是不吃饭,不说话,不走路。大家都拿他没办法。有一个人也蹲下来当蘑菇。蘑菇人觉得他也是蘑菇。他们两个是一样的。当这个人站起来走路的时候,蘑菇人问他。你是蘑菇啊,你怎么能够走路呢?他说谁说蘑菇都不能走路了。这个蘑菇人想:原来蘑菇也可以走路啊,于是自己也站起来走路了。
当我们愿意进入他的世界里去理解他,感受他,蹲下来听他说。这时他会感觉和他是一伙的,彼此就会拉近距离。愿意沟通建立好的关系。关键是我们愿意蹲下来听听对方怎么说的看的,看到对方的不容易,接纳他,理解他,信任他吗?
2.事出并非有因,解决问题是关键。事出未必有因。例如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不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是要关注牛奶是谁打翻的?怎样打翻?打打翻了多少?还是关注到现在怎么做更好呢?现在怎么做,怎么解决是关键。分析问题探讨问题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找问题容易推卸责任。如果一个孩子是扁平足。是找孩子的扁平足是遗传爸爸还是遗传妈妈?是遗传的爷爷还是姥爷?还是关注到怎样矫正呢?
3不当的解决方法,常是问题的根本。看外边的风景需要搬一把梯子。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一个孩子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吃过饭后没叫同伴就独自走了。妈妈很生气,觉得孩子不懂事。后来问孩子,孩子说初三时间很紧,想抓紧时间学习。在他的世界里有他的道理。
3.每个人都向好又善。每个人都是有能力的。他在他的当下已经尽了他的全力。相信她已经尽了全力,如果连妈妈都不相信他的时候,连妈妈都不相信他的时候,他就会破罐子破摔。你真的相信吗?相信对方是解决问题的专家。你先装着相信,试着相信。相信相信的力量。火眼金睛。发自内心的去欣赏他,发自内心的去接纳的。
4.不为打翻的牛奶去哭泣,不为犯的错误去惩罚。如果指责抱怨就激发矛盾,两败俱伤。思考怎么去解决,怎么避免去犯同样的错误。问题往往是合作的产物。问题是成长的契机。问题是问题,人不是问题,要把问题和人分开。问题的发生是来提醒我们的。以后有更大的问题。导致翻车。孩子犯错的时候,这时候心里内疚。家长应抓住机会,心平气和,也是成长的契机。和孩子合作
5.思维的改变一定会带来状态的改变。让焦点的理念内化于心,付诸于行。
6.家长三境界。第一阶段:看到孩子气都不打一处来,心理堵。第二阶段:内疚思考是自己的一些原因导致孩子这样。第三阶段慢慢的爱就在那。看到孩子不好的动作的时候就会想到,他因为啥会有这样的表现。自己的什么话不好?有时家长没张嘴孩子就走了,因为你的表情露出来了。学习的事糟糕,但是这个人也不错了。关注人,不关注事关系就会好了。爱没有增加,什么都不会改变。
7.自己做不到并不代表别人做不到。自己觉得做不到的事别人也许就轻而易举解决了。拖地,十点左右。说你咋这个时候拖,别人一踩不是就脏啦?让人很不舒服。采用方法:湿拖把拖一遍,干拖把拖一遍,把所有的门都打开通风,万一有别人踩的脚印再用,抹布擦一下就行了。儿子孩子钻到桌子底下,扛着桌子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