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增岁月人增智——《我的“长生果”》
“长生果”本是民间对于花生的一种称呼,这说明花生对人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而书籍就像人类精神的“长生果”,是人类丰富精神世界的一种必需品。花生的吃法多种多样,书籍的读法也是五花八门,用眼睛看,用耳朵听,不一而足。
一、人间至宝“长生果”
世界上真的有“长生果”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而且这种东西大部分人都吃过,因为长生果也就是随处可见的花生。为什么花生会被称作“长生果”呢?
花生是一种豆科植物,它的果实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很容易被人体吸收,而且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十分滋养身体,有着延年益寿的效果,因此在民间有着“长生果”的美名。
花生除了具有滋补的作用,在医疗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花生中油酸的相对含量高达50%以上,油酸这种物质对人体的心血管的健康很有益处,对人体的高血脂、有害胆固醇有降低作用,同时却不会影响有益的胆固醇。花生仁的外皮可以加强毛细血管的收缩,促进血小板再生,能缓解血友病患者的出血症状。花生还含有维生素E和钙,有着润肺止咳,通肠利便的功效。
既然花生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是不是就能毫无节制地食用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首先,花生极易受潮,一旦发霉,就会产生一种致癌毒素,这样的花生是万万不能吃的。其次,一些有着特殊病史和体质的人不宜食用花生,一旦发现对花生有过敏反应,必须马上送医治疗,那可是非常危险的。
二、“不求甚解”的陶渊明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他年纪轻轻便开始担任要职,但因为看不惯当时政权的黑暗腐败,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便毅然辞掉官职,携家人退隐田园。
陶渊明擅长以自然景色以及农家生活作为诗歌的主题,同时也会在作品中表达对统治阶级贪污腐败的憎恶,展现自己不愿与之同流合污的高尚精神。陶渊明一直向往着“理想国”,而《桃花源记》描写的便是陶渊明所憧憬的世界,那里没有钩心斗角的官场,只有淳朴的民风,是陶渊明所想象的“乌托邦”。
陶渊明远离了尘嚣,专心在陋室作诗读书,然而他读书却有着一个“不求甚解”的习惯,这个习惯还要从他被称为“五柳先生”这件事说起。
陶渊明曾在屋子旁边栽了五棵柳树,并且著有《五柳先生传》一书,这就是“五柳先生”这个称谓的来源。这是一本以陶渊明自己的故事为蓝本的传记。书中介绍的五柳先生文采出众,酷爱读书,喜欢清静,常常沉默寡言,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于是五柳先生作别喧嚣的社会,一心一意在家中读书,不问世事。这就是陶渊明所向往的境界,陶渊明具有的个性在五柳先生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五柳先生传》中对“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方法做出了解释,即不能一味地钻牛角尖,那样就失去了读书的乐趣。在读书过程中,只需要了解文章的大致含义便可,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这样会减慢读书的速度,效果也并不见得会更好。培养读书的兴趣,再掌握读书的技巧和方法,这样才可以真正享受读书的过程。
三、以耳“读”书的杨大眼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是不是觉得很惊讶,书都是用眼睛看的呀,否则为什么会叫“看书”呢?用耳朵读书?一定是有什么特异功能吧,然而历史上还真有其人,他就是南北朝时期有名的大将军——杨大眼。
杨大眼出生在一个有名望的家族里,少年时就有胆有识,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但由于不被家族的亲人看重,经常受到冷落。尽管如此,杨大眼并没有放弃,在逆境中一边勤学苦练,一边寻觅良机。
当时的北魏孝文帝准备南伐,命令尚书选拔优秀将官,杨大眼便毛遂自荐,用自己的好功夫赢得了尚书的赏识,开始在军中担任重要职位。
杨大眼后来久经沙场,用兵出神入化,所向披靡,为北魏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这位大将军却一字不识,几近文盲。但杨大眼并不为此焦虑,他想了个读书的好办法——让部下诵读各种书籍,自己则认真聆听,有听不懂的地方就问到明白为止。杨大眼把听到的都记了下来,如此日积月累,有时也能出口成章,写奏折或是布告更是不在话下,这就是被后人称颂的“耳读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尽管外界大部分的信息都是通过眼睛获得的,但耳朵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比如人们利用电台收听英语、名人传记,或是历史评书,这也是用耳朵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许多政治家要批阅大量文件资料,然而时间有限,他们的助理便会将资料提前整理好,朗读重点部分,从而帮助政治家快速掌握信息。由此可见,杨大眼用耳朵读书的方法,还真的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