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瑜伽教培课之前,有朋友推荐我看这本书,一看书名,就一直没有勇气翻开。
翻看了序言和第一章。
第一章讲述了,作者索甲仁波切在七岁时面对上师的侍者桑腾、喇嘛左顿以及上师蒋杨钦哲三人死亡时不同的感触和态度。
桑腾对于死亡毫不恐惧,这并不是说他将死亡看得很草率。修行让桑腾接受死亡,也让他清楚明白,痛苦可以是一个深度的自然净化过程的一部分。
“桑腾的死,教我修行的目的;喇嘛左顿的死,让我发现,具备他这种能力的修行人,活着时经常隐藏他们非凡特质。事实上,有时候他们仅在死亡的那一刻出现。”
而现代世界的人们,面对死亡,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活在死亡的恐惧中,连提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甚至相信一谈到死亡就会招来不幸。
另一种态度是,天真、轻率的欢愉心情看待死亡,轻视死亡,但是到了临终的那一刻就不太妙了。
在阿育吠陀理论中,人有四大基本需求,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死亡的恐惧。一个人如果没有对生命与死亡自然法规的敬畏,就可能肆无忌惮地做出危害社会与他人的事情;一个人过度恐惧死亡,精神层面会出现紊乱与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