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目标最普遍的原则就是SMART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时间限制。
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计划的制定可以进一步对总目标进行拆分。计划也要具体而非模糊,且设定截止日期,可衡量是让计划有一个定量的参考。
但这并不足以让我们最大概率完成目标。我们还需要调整我们的思维。一般我们都是“倒数日”思维,或者计划 “从某天起要努力多久”,这让我们每天都是在完成一个长期大计划的一个柱子,让我们压力很大,如果某一两天自己没有完成当天计划,很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或者渴望从某一天连续坚持到最后一天的完美开始的心理导致拖延。
解决方法就是前一天晚上或者当天早上只制定一天的具体计划,下一天具体做什么到下一天再说。今天的表现完全不影响以后,没完成计划也可以心安理得地继续下去。长远计划只需要知道大方向和内容即可,不必事无巨细。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太大压力,有很强的自由感。
然而,即使如此,还是会可能常常计划完成得不好。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规划一个任务的时间长度时过于理想化,而实际情况跟客观外部条件和自己内在精力状态都有关系,无法精确控制用时。所以,应该是任务该花多少时间就多少时间,或者给予任务很大的时间缓冲能确保够用。
否则,我们就很容易纠结于速度,而忽略质量。比如30分钟内写一篇文章,由于不停得看时间追进度,就可能欲速而不达。而我们本应该追求的是质量,即“写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或“真正读懂某个理论”。
那我们计划怎么做更好?很简单,对于每天的计划,只需要列一个清单,而不要设定具体时间。直接从清单里,按照重要和紧急程度开始做任务即可。做的过程中不考虑花多少时间,做好了再看自己花了多少时间做个记录即可。而做记录的目的,只是为了复盘的时候了解自己的时间投入。
回想一下,我一直以来所养成记录时间开销的习惯,恰好符合这个原则。我也确实感觉到,一旦我开始记录我的时间,我完全不担心自己要花多少时间,而是什么时候把任务做完什么时候结束计时,做事时内心比较放松,更能专注质量。我只知道这有助于我复盘每天时间花在哪里,原来竟然还有提升任务完成质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