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孔子对孝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注解,而且对不同时间,不同人的回答也不尽相同,大约孔子在不同的时期 ,不同的情境,以及面对不同的对象,他所感受的孝也不相同。
在这里,我认为可以有以下的解读。
第一个说法完全是按照字面来的:父母只有他们的疾病这样一件忧愁的事情。那说明他们有一个不用操心的孩子,他给父母安排了很多外在的事情,并且让父母顺心。作为年长的父母,只有疾病这一件事情是不受控制的,而子女给予他们的,可以满足他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他们几乎没有什么需要发愁的。我不清楚古代的生活是多么简朴,但实现这一愿望的难度不亚于让地球和平。除了疾病别无所忧,大概率是需求太少,可需求少的人我想快乐也不多。要么就是圣人,可似乎孔子也不是这个意思。或者就是这种状态仅存于理想中,是孔子所追求但几乎不可得的。
第二个说法则将其理解为子女,即父母只需要担忧孩子的疾病,孩子其他都做得很不错。这个似乎更为易于理解,当父母老去,能力下降,他们想为子女付出却又力不从心。可子女们非常顺利,既能保证自己,又不给父母添堵,父母除了他们的身体不需要再为他们操心。
在这两张解释中,疾病都是躲不开的,我想也从一方面说明医疗条件的限制,让疾病的副作用被无限放大。
第三个说法我想大多是后入感念父母之恩所曲解的。他们认为孝即用父母担忧孩子疾病的心去对待父母,窃以为不通。子女有疾病时,父母是焦虑不安的,与尽孝时大抵不一样。当然也有人认为是用父母对待生病孩子的耐心对待老去的父母,那此处不必说疾病,因为父母对于孩子似乎天生就有使不完的耐心和爱。
无论如何,孝就是让父母的忧愁少一点,而当父母顺心时,他们抗疾病的能力才会增强,而子女们心中的家园才不会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