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无垠的中国大西北,黄土高原如一位沧桑的巨人,静静卧伏。我的家乡,就隐匿于甘肃那片黄土地的褶皱之中。那里的天,蓝得纯粹,云朵像是随意丢弃在天空的棉絮;那里的山,绵延起伏,犹如大地伸展的脊梁;那里的村落,错落分布在山坳间,土坯房错落有致,烟囱里时常升起袅袅炊烟,带着家的温暖与安宁。家乡的人们常常说:乡音是游子回家的通行证,也是心灵归巢的密码。
小时候,总觉得家乡的一切都那么平淡无奇,甚至渴望着有一天能挣脱这片黄土地的束缚,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可当真正离开,才惊觉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乡音,早已如丝线般缠绕在心底,成为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长大工作后,常听老辈人或平辈人谈及,早些年在我们的乡村,有着一种独特的风俗习惯。但凡村子里外出工作的人,无论以何种方式走出乡村,是投身军旅保家卫国,是被招工进城打拼,还是凭借高考的契机踏入仕途,又或是成为在外闯荡的商人,当他们回到村子,与乡亲们交流时,必须讲家乡话——那充满泥土气息的方言土语。
在乡亲们质朴的观念里,乡音是连接游子与故乡的脐带,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忘本的标尺。倘若返乡的游子说起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他们便会觉得这个人变了,变得陌生、不靠谱,甚至被扣上忘本忘祖的帽子。
记忆中,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村里有个小伙子,怀揣着梦想离开家乡去外面闯荡。多年后,他事业有成,衣锦还乡。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到马路边随风摇曳的高粱,他用普通话问正在高粱地里劳作的老农:“老乡,你们这红杆杆绿叶叶是什么东西?”老农闻声抬起头,竟发现提问的人是自己阔别多年的儿子。一时间,愤怒与失望涌上心头,老农一巴掌拍在小伙子脸上,接着把他压倒在地,一顿老拳相加,嘴里还骂着:“狗日的,你变了!”小伙子则惊慌失措地大声呼救:“救命呀,高粱地里揍死人了!”这个略带荒诞色彩的故事,却生动地体现了乡亲们对乡音的执着坚守。
对于乡音,我始终怀着一份深深的敬畏与珍视。每次回到家乡,置身于那熟悉的山水之间,面对乡亲们质朴的脸庞,我都会自然而然地说起地道的家乡话。那一个个从舌尖滚落的方言词汇,仿佛带着泥土的温度,瞬间拉近了我与乡亲们的距离。看到他们眼中流露出的认可与亲切,我知道,这份对乡音的坚持,是正确的。
很多年前,有感于乡音的独特魅力与重要意义,我写下了一首诗——《乡音是游子回家的通行证》,并收录在自己的诗集《西部之恋》中。诗里,我用文字描绘出乡音在游子心中的分量,它是游子在异乡漂泊时的心灵慰藉,更是返乡时开启故乡大门的钥匙。
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情感的传统节日,脚步越来越近。每至此时,春运的浪潮便如汹涌的潮水,席卷大江南北。游子们背着行囊,怀揣着对家的思念,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踏上归乡之路。在这浩浩荡荡的返乡大军中,乡音,无疑是最特殊的一张“通行证”。
想象一下,当游子历经长途跋涉,终于踏上故乡的土地,那熟悉的乡音在耳边响起:“娃,你可算回来咧!”简单的几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牵挂与期盼。游子用乡音回应:“嗯,我回来过年咧!”这一刻,游子因在外打拼和闯荡而心生的疲惫就一下子消失殆尽,此时心头温暖无比,归属感满满。
乡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故乡风土人情的生动体现。在我们的家乡方言里,对各种事物的称呼都别具特色。比如,把太阳叫做“日头”,月亮叫做“月娃”,星星叫做“星宿”。这些独特的称谓,仿佛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展现出先辈们对自然万物质朴而又浪漫的认知。
还记得小时候,经常好奇又仔细地听着长辈们用方言讲述着古老的传说。那些故事百听不厌,有英勇的英雄,有善良的仙女,还有神秘的怪兽。多少个日日夜夜里他们的声音伴随着阵阵蝉鸣鸟叫,在空中回荡,声声入耳,为我的童年编织出一个个奇幻的梦境。如今,每当回忆起这些场景,那些用乡音讲述的故事,依然清晰地在脑海中浮现,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日新月异,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乡村,融入城市的繁华。在这个过程中,普通话的推广让人们的交流更加顺畅便捷,但乡音的传承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城市的喧嚣中,孩子们从小接受的是标准的普通话教育,方言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少。回到家乡,他们或许已经无法熟练地用乡音与长辈们交流。而对于在外闯荡多年的游子来说,长时间身处普通话的环境,也难免会让乡音变得生疏。
然而,即便面临着诸多困境,乡音的魅力依然无法阻挡。在一些乡村地区,老人们依然坚守着那份对乡音的执着,他们用方言讲述着家族的历史,传承着先辈们的智慧。在他们眼中,乡音是根,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我曾参加过一次家乡的家族聚会,那是一次难得的团聚。家族里的长辈们围坐在一起,用乡音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从农田里的辛勤劳作,到邻里间的互帮互助,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年轻人们围坐在旁边,虽然有些方言词汇已经不太理解,但他们依然听得津津有味,仿佛通过这些乡音,触摸到了家族的历史脉络。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乡音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符号。我们不能让乡音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消逝,而应努力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乡音、热爱乡音。比如,在乡村学校开展方言文化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和学习家乡方言;利用现代媒体平台,制作传播有关乡音的文化节目,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乡音的独特魅力。
春节,这个特殊的时刻,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乡音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当游子们回到家乡,不妨与长辈们一起,用乡音唠唠家常,讲讲在外的见闻。在欢声笑语中,乡音将如同一股温暖的溪流,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让亲情更加浓厚,让故乡的记忆更加深刻。
愿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关于回家说乡音的乡俗民风,能够变得更加人性化,更加宽容。让游子们在传承乡音的同时,也能毫无负担地融入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之中。让乡音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过去与现在,故乡与远方,让那份浓浓的乡情永远在我们心中延续,永不消散。因为,乡音,始终是我们心灵归巢的密码,是我们无论走多远都无法忘怀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