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驱动激发探究热情:从“常见造船材料有哪些”切入,引导学生关注沉的材料,再通过橡皮泥在水中沉浮现象设疑,以“如何让沉的橡皮泥浮起来”驱动探究。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和好奇心,积极思考改变形状的方法,提出碗状、船型、片状等多种创意,课堂氛围活跃,有效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2. 实践操作深化知识理解:给予学生充足时间动手制作橡皮泥船并验证想法,在不断尝试与调整中,学生直观感受到形状改变对物体浮力的影响。金属螺母载重比赛环节,更让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到船的稳定性、形状与载重量的关系,将抽象的浮力概念转化为可观察、可操作的实验现象,深化了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3. 对比分析促进知识建构:通过与载重量最佳的船进行对比,学生自主发现船的形状、大小、厚薄程度等因素对载重量的影响。这种基于观察和分析的自主总结,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船的大小与浮力相关,浮力越大载重量越多”的知识框架。
不足之处:
1. 实验指导缺乏分层: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如橡皮泥塑形不规范导致漏水下沉,或因结构不合理无法承载螺母。而我未能及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针对性指导,致使个别学生整节课都未能成功实现橡皮泥船漂浮,打击了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知识的内化。
2.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学生在自由探索环节投入了大量时间,导致后续总结归纳时间紧张,部分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未能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拓展。同时,因铝箔纸实验的临时调整,使课堂节奏略显松散,教学连贯性受到一定影响。
考虑到下一课用铝箔纸做三种不同型号的船探究体积与浮力、载重量的关系,本节课只进行了对铝箔纸沉or浮的探究及验证,未进行铝箔船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