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一则分享,其中写到:
“人工智能学科(广而言之是计算机科学)本质上是建立在西方哲学基础上的。西哲课程并不会直接体现在美欧IT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那是西方社会的文明背景,西方学生从小熏习。中国IT专业即使抄来美欧IT专业的最先进的培养方案,也看不到其中有西哲课程。因此,美欧可以培养出AI的帅才(战略家、思想家),中国却很难培养出AI的帅才,即便是留学西方再回国的将才。这是由于源自"基因"的先天缺陷。因此,AI的战略上的领先,恐怕总是在西方。如果不解决中国IT人才缺乏深厚西哲知识的问题,要想在AI领域全面超越西方,怕是难上难。”
读到一则分享,其中写到:
““如何看待亲人的离世?”
这是我见过最不一样的回答:
亲人离世,就是你在学校,他在赶集;你在家里吃饭,他在地里干活;你去地里找他,他又恰好回到了家;他永远都在,只是今后每次都会擦肩。死亡是另外一种存在。”
读到一则分享,其中写到:
“一审的法官思路奇葩,法律适用正确与否可能是一个专业问题,但是丝毫没有考虑社会影响,若没有二审的纠正,又将是一个“彭宇案”:再无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直接把社会的道德水准拉低到一个新的低位。法律,应当为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托底,继而促进道德水准的提升,而不是在道德水准下方挖坑,使得道德无底线沉沦。”
读到一则分享,其中写到:
“很多时候,“没有意义”的感觉都体现了一种情绪上的挫败,代表个体所感受的现实和个体的愿望有着巨大的差距。但其实感到没有意义的个体又常常在坚持做着他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情,实际上是因为他知道做这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可能会让他获得其它想要的好处。让人获得安慰的是,几乎所有人都会在做自己感到没有意义的事情时有一定程度的拖延。如果你不责怪自己,而是能够鼓励自己,你的拖延就能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并不会影响到你在deadline之前完成。如果你责怪自己,那你就会唤起自己的自罪感和抑郁情绪,而令自己更加失去面对无意义感和挫败的力量。”
读了老何写的“眼前一幕”,其中写到:
“7点54分,一个中年女人突然倒在咖啡店柜台前,火车站职员第一时间出现在她的身边。
三分钟(7:57)后,两个提着急救包、身材高大的职员赶到现场,测血压、询问晕倒者、做记录…
路人步履匆匆,没有围观,偶尔有人侧目一瞥。
(7时57分,两名提急救包的职员赶到现场,四名火车站职员背对倒地者围成一圈。)
目睹眼前发生的一幕,品味着一个个细节:
不见“见义勇为”者,因为有专业人士(职员)施与助手。
除职员外,我可能现场是唯一的“围观者”。社会运转没有因这个突发事件而中断,人员密集区出现偶发事件实属“正常”。
眼前这一幕背后一个完善的制度:火车站能够及时保护和施救,急救人员在10分钟内赶到现场。
有了可靠的制度,不需要“见义勇为”者,更难引来“好事之徒”的围观
远处响起急救车急促的鸣响,8时12分,救护人员推着担架赶到现场。”
(插言:他做了一个目击者,这一次。他写下的东西,就像一个又一个的画面在呈现。读到这些的我,几近于获得了一种体验。
“目击者”这个词,是这些天翻有关于瑜伽的书时,一再打动自己的。
翻这些书,还有一个显明的启发,那就是:总以为与自己毫无关系的瑜伽,原来自己是如此亲密地与它关联。
“让自己成为一位目击者”这一句,就像悬在眼前的一幅标语,虽然这标语只有自己看到。)
翻一本书(“智慧瑜伽之光:商羯罗的“分辨宝鬘””/(印)商羯罗著;王志成,曹政译注;陈涛校.—北京:商务印书馆),其中写到:
“他就像一个不相干的旁观者,似乎不在意行动的结果,他的心意完全陶醉在饮下未稀释的琼浆玉液即阿特曼的喜乐中。
他就像目击者一样,对身体无动于衷,就像陶轮的枢轴一样,没有心意的波动。
善或恶或它们的影响,如何能够触及与实在相认同并因此摆脱了束缚的圣人(知梵者)?
虽没有榜样,他平等看待一切。
认识阿特曼的人,如小孩一般,经由他人的愿望,对于所有的感官对象,即来即受。
对于觉悟了的圣人,他唯一的快乐来源于自我,无论处于什么状态,他始终自在地生活。
在所有方面,宇宙都不是别的,只是梵。要在各种情况下,以智慧之眼及平静之心看清这一点。
我就是梵,是独一无二者。我超越摩耶无止境的分化,我是所有一切最内在的本质,我超越意识,我是真理,是知识,是无限,是绝对的喜乐。
菩提的各种状态,如中介、经验、狡猾、沉醉、迟钝、束缚、自由,绝不在自我当中,绝不在梵中。
目击者不同于被目击之物:目击者不变,不动心。
由于叠置的呈现,人们以其错误的想象,生出了粗糙、精微之类关于我的观念。这正如人们面对那不可分割的、绝对的时间,生出来季度、半年度、年度、周期等观念。”
“海市蜃楼里的洪水绝不会淹没沙漠,极其无知的傻瓜的叠置绝不可能染着基质(?原质)。”
“依靠古鲁的教导、经典的权威和自己的推理,弟子感官静默,心意专注,在神圣的时刻领悟了至上真理。他一动不动,完全安住在阿特曼中。
个体灵魂和整个宇宙不是别的,只是梵;解脱意味着安住在梵中,安住在那不可分割的实在中。”
“束缚,解脱,满足,焦虑,康复,饥饿,如此等等,非当事者不得而知,于他人而言,所谓的知不过是推论而已。
通过心意专注获得的个体经验,就是实证,虽然经典、基于经典的推理和古鲁的言语也是证据,能证明阿特曼(即绝对的存在—知识—喜乐)已被觉悟。”
“射出的箭不会自己停下来,仍将全力冲向目标,即便箭是冲着母牛去,这母牛被误认为老虎。
求道者领悟了如天空一般不依附、不动心的阿特曼,就绝不会被自己将来的行动影响一丝一毫。
只要还有快乐之类的感知,定业就还在持续。每一个结果都由行动产生,没有行动的结果哪也见不到。”
“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元素,它们性质不同,各有各的优缺点,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上的一切。
若无后事以继前事,前功尽弃。若能前后相继,就能水到渠成。
要达致三摩地,须极度不动心;要获得稳定的觉悟,须达致三摩地;要摆脱束缚,须觉悟真理;要体验永恒的喜乐,须摆脱束缚。”
“居于幽僻之地,有助于控制感官;控制感官,有助于控制心意;控制心意,有助于摧毁我慢;摧毁我慢,有助于获得对梵之喜乐的彻底领域。
反思百倍优于聆听,冥想千倍优于反思。”
“那些认同于身体,心意依附于对外在对象的感知并为之做出各种行动的人,如何可能关闭外在世界?那些弃绝了各种责任、行动和对象,热衷于永恒的阿特曼,希望拥有永恒喜乐的圣人,要认真践行对外在世界的关闭。
摆脱束缚的方法就是明白整个宇宙就是自我。”
“漫不经心的人会偏离真性,从而堕落,从而毁灭。人应该警觉地过他的生活,稳稳地安住在梵中。”
“欲望增多,自私的行为随之增多;自私的行为增多,欲望随之增多。打破的方法:在任何环境,时间,地方,方面,把一切都视为梵且只视为梵,强化与梵合一的渴望。”
“菩提被无知欺骗,创造出我慢。在这个身体中,我慢被感知为“我是如此这般的”。在它完全被摧毁后,人就可以毫无阻碍地与梵认同。”
“不要因为睡眠或因为对世俗问题或感官对象的关注,而给遗忘(漫不经心)创造一丝机会。要在心中反思自我。
萨埵和罗阇摧毁答磨,萨埵摧毁罗阇、消除你的叠置,梵摧毁萨埵。”
“心意包孕着的习性,无尽且猛烈,如尘垢一般,遮蔽了至上自我的芬芳。要除去这污垢,就得用知识不停擦拭。
从俗套中抽身,丢掉装扮身体的念头,不要沉湎于经典,消除加诸你身的种种叠置。
体悟你最内在的自我,菩提及其变体的目击者,持续转动“我就是那”的积极念头,以此断绝与非我的认同。”
“宇宙之上是摩耶在遮蔽,摩耶之上是梵在照耀。”
“自在天(宇宙的自我)和吉瓦(个体的自我)的本质都是梵。”
“此物被彼物觉知,则彼物就是此物的目击者。没有目击者的觉知,不成其为觉知。
通过对自我和非我的完美分辨,就能获得觉悟。因此,必须努力分辨个体灵魂和永恒自我。
唯有完美的知识才能终结叠置,没有其他任何办法。
源于虚妄的想象,绝不可以当作事实接受。”
“愚蠢之人觉得他是这具身体。书呆子认为他是身体与灵魂的结合。因分辨而觉悟的圣人认为我即梵,明白阿特曼就是他的自我。”
“这棵轮回之树,无知是种子,与身体认同是芽,依附是嫩叶,行动是水,身体是树干,生命力是树枝,感官是细枝,感官对象是花,源于各种行动的诸多痛苦是果实,个体灵魂是上面栖着的鸟。”
“摩耶有其三德,即罗阇,答磨和萨埵,各按其功能命名。
人的世俗倾向起于罗阇。贪欲,愤怒,贪婪,傲慢,怨恨,自私,嫉恨,忌妒等,都是它的属性。它拥有投射之力,其性质是活动。
答磨拥有遮蔽之力,使得诸事物看起来不是它们所是的样子,并启动了投射之力的行动。无知,疲乏,迟钝,睡眠,怠慢,愚蠢等,都是它的属性。
萨埵清澈如水,具备神性品质,不与非真同流,无骄矜之气,守劝制与禁制,有信仰,能虔信,渴望自由,平静,满足,喜乐。”
“感觉对象所以讨人喜欢,是因为阿特曼的介入,而不是感觉对象本身。因为阿特曼永远喜乐,从不悲伤。”
“四种内部器官,按功能分:
末那,心意,认识事物正反两面。
菩提,智性,判断对象的真相。
我慢,私我,把自身的自我认同于这身体。
契达,记忆,记住它感兴趣的事物。
外部器官分:
感觉器官:耳朵、皮肤、眼睛、鼻子和舌头。
行动器官:发声部、手、脚。”
“八步觉悟:
1、极其厌恶所有易逝之物。
2、平静。
3、自控。
4、忍耐。
5、彻底弃绝经典禁止的一切行为。
6、倾听。
7、反思。
8、长时间持续不断地冥想真理。”
“虔信,指追寻自我的真性。
专注,指智力持续专注于永远纯粹的梵,不是简单的思想沉溺。”
信仰,指通过坚定的判断而将经典和古鲁的教导接受为真。经由信仰,可以感知实在。”
忍耐,指忍受所有痛苦而不执于消除痛苦,对现状不焦虑、不哀叹。
制感,自我控制,指把众感官从感官对象中摄回,使它们处于各自对应的中心。最好的自我摄回是不再受外在对象的影响。
平静,指在持续观察不同感官对象的缺陷之后,从不同感官对象中摄回自身,心意稳稳安住在它的目标(梵)上。
弃绝,指由观察、指导等,断绝所有短暂享受的欲望,从身体的享受,到对梵境的享受。”
[这更替似一片树叶在飘落]
在路上,想起给你看哥哥的照片(昨天小爸爸分享出来的)。你看了笑,问你笑什么,你更笑,然后说:怎么看着怪怪的?我说:你头回看,当然会这样,看多了就习惯了。你笑:看多了,更怪。我说:这个是标准的工作照,以后你也会有的。你说:怎么不是正面照?先前没太在意,被你提醒,这个不能算是标准的证件照。
你快步走去校门了,我在你走开的时候,告诉你时间是七点二十九分。估摸着,这一次你要迟到。想一想,这一次我们出门不算晚。耽误的时间是在电梯里,停了好多会。算一算,若是扣除那多余停掉的时间,你本可以不迟到的。
说到了哥哥,自然想起来前几天见到他分享出来,大意是:加班如此之多,参加工作两个月,相当于上了三个月的班。读到的当时,我就联想到并对你说过,我合计了一下,加班最多的还是你,比哥哥只多不少。当时我只是感觉。
这会,在路上,我边走边合计:早上七点三十到校,中午十二点二十下课。下午两点到校,傍晚六点二十下课。晚上七点写作业,写完在十一点。这是周一到周五,周六和周日两天,有一天完整地归属于在写作业。结果合计出来。
走在廊道里,你说怎么悬挂了灯笼?我顺势看到了,告你这是国庆节要到了。国庆放三天假,这是最大的节了。你说不是八天吗?我说三天加上前面两天的周末和后面两天的周末,就是七天。再加上这一次的中秋一天,就是八天。
顺着这个八天,我继续说,估摸着八天里面有七天你在写作业。继续:或者,八天里面有六天你在写作业。继续:要不我们到时回去看看爷爷吧,若是能够买到火车票。继续:玩六天,写两天的作业。继续:回去待三天就可以了。每一句说出,都像眼前浮现出一个画面,自己在为这画面解说、旁白。
在路上。昨天下午,我们三个人去走了一段路,边走边聊天。他们两个都有故事,甲的创业,乙的游走。等到和他们分开之后,我找出路途上顺手拍下的仅有的几张照片,这些个我以为是他们两个的探寻野猪之旅,因为在路途上,乙有说这个那个是野猪留下的印记。
后来,乘热打铁,我记下了自己觉到有趣的他们两个的语录。
乙:还在迭代,就表明还活着。(当时,甲先说了他们的系统,已经迭代了有二十几个版本了。)
甲:社会价值,之前觉得是虚的,现在知道是实的,不能给社会带来价值,也就无从体现出个人的价值,乃至商业价值。(当时,他表示感谢,说这个当时是乙讲述的,为此他为乙戴上了教授的高帽)
甲:团队(或者自己)现在的状态,是兴奋多于焦虑。(当时,我们两个正在走进地铁闸机。他在小结团队目前的境况,大家都有很高的热情,焦虑更多地落在他这个领头人身上。)
我有问起过他们的加班,在洗手间,他笑,说是对他来说,没有加班这一说。他的意思是:工作是全时的,根本不区分是否加班。
有一次他们两个聊起一些他们两个的旧同事,在路上,乙让甲尽可能说出他能够说出的名字。甲说了一句:很多的做投资的,都从这个圈子里退出去了。然后,他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了一句:我现在也搞不清楚,自己是主动离开的,还是被清除出去的。他从投资人的角色变身为创业者,一路走来算是跨出了从零到一的关键一步,现在的一项工作就是在为这个创业项目找投资人。
乙有说他的这次游走,我问起他们这次的这个特定任务的团队,我想了解他在这些人中的排位,借以判断,这个活动,就体力而言,我自己是否能够吃得消。他说了,六个人,最后只有两个人走完了全程,他和另一位。走了七天,前面两天就有两个人离队了,还有两个在接近于终点的时候实在没能坚持下来。
一个是因为肠胃出了问题,上吐下泻。另一个是因为着了凉,发烧疲软。起初,我还以为这两位是身体一出现问题就掉队了,不是的,出了问题还在坚持随队往前走的。可以想象,这两人的体能和意志都是够强的,他们的失利,可谓骄傲。或者说,因为缺少足够的谨慎。就像前面这本书中说到的:漫不经心会导致堕落,导致毁灭。
另外两个,他最先说起时用的词是大神,我以为人家是另有想法,结果发现这是他的反讽,那两位的体能,在他看来,本来就不足以支撑这次游走的,他开始是反对这两人加入的,奈何领队还是收了进来。我试着替这两人辩解:虽然预先已经知道这次出行有相当的难度,还是想试一试,挑战一下自己,或许因此激发出自己的潜能?
早上,遇见了好些的骑行者。首先是三位,更确切地说,是前二、后一;然后是五位,更确切地说,是前四、后一;然后是一位。后来,又见到了一位,像是新冒出来的,又像是先前头三位里面冲出来的;然后,见到了两位,就是先前头三位里面的两位;最后,见到了一位,不知是新冒出来的,还是先前中间五位里面拖后的那位?
假设这是一个九人的团队,这个团队的结构,随着时间在发生变化。比如这次的,第一轮的三-五-一,第二轮的一-二-一。若是我看多一阵,等到第三轮,会是怎样的呢?这样的演绎,似乎蛮有趣?我就像个目击者,看着这些画面的更替,这更替似一片树叶在飘落。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2023年09月21日
===
(以前写的文字,在20220802的这个早上,想起来要以卷积的方式与新的文字交织在一起。过往随文的附图,就不去管它了,去掉好啦。对于自己而言,最有味道的,始终是文字。一天一篇吧,读一遍,修订下错别字(若见到)。)
拂拭尘埃(二六五) 2021.03.17
电梯里,后面跟进来一个小男孩。走在前面是一位长者,问他吃过饭没有,说是吃过了。问他小孩回来没有,说是爸爸妈妈都还没回来。那我能理解了,一起吃饭是他老两口与孙女三个的事情。这样挺好。问他儿子什么时候回来,说是出差去了。问出去多久了,说是有几天了。
他出电梯了,跟对面的小男孩聊聊:你怎么这么晚?篮球队训练。哦,那明天早上,我看看你的训练。没有了,就周三下午。他出了电梯,往左手拐;我出了电梯,往右手拐。暗自合计:他所参加的篮球队,不是我早上见到的在操场训练的那个篮球队。不过也还是有趣:篮球。
见到一则分享,在屏幕上,说是她读书时是篮球队的,她不说,是怎么也不会这么猜她的。连同那文字,是她的两张照片,一张是一个暂时静着的篮球场,有一位男子在画面中,有一个影子在画面中。这球场,让她产生了联想,联想到了她打篮球的时候。另一张是她纤细的手。
我喜欢的是她的那些文字和浸透在文字中的那个调调,和我自己很有些同频的调调。早上,看向操场上的时候,一眼见着的就是篮球队在训练,男的也在,女的也在。让自己注目了很久的是那些女孩子。等到想起来要去搜寻她步入楼里去的身形时,早已经错过了恰当的时机点。
看着她们,在踮着脚、弯着腰、拍着球,往前进,也就是,从我的左手往我的右手。这是头一次看见这样的动作,挺好奇的。每一个女孩的做法就大致相同,又绝对不一样,正所谓各有千秋。去到了最右端的,抱着球轻松地往回走。拍球前进的,则在高度专注地看着球、拍着球。
看着她们,排成了两排,在面向自己。教练站在她们面前,在讲解着什么。她们的脸上有笑,很轻松的样子。看向个子最高的那位,她的脸上显得绯红,那是运动带来的效果。她也在笑,像是冲着教练,又似冲着边上的同学。她们都把一只手高高地举起,手掌上显现出灰黑印。
看着她们,队列已经散开,篮球架底下,站着个子最高的女孩,她面向篮框,她的右手举起,托着一只篮球。教练站在她的右手边,一只手托在她的右手、另只手按在篮球的顶部,在解说着什么。他的对过,有一位个子小很多的女孩在观摩着。她的球投出去了,偏离得很有些多。
在运动曲从喇叭里传来的时候,也就是她们本次训练到此结束的那会,她的球投出去了,球在篮板上碰撞之后,落到篮框的边缘上,最后滚进篮框,落了下来。很完美的一个镜头,于我。因为,在那篮球脱手之后,我希望这最后一投能够中的。中了,好像不是她而是我该庆幸。
操场的左手边,也有一队女同学,排成两列,在练操。队列的前面站了一个教练,有时她在示范着动作,有时她右手举着个小音响,在笑咪咪地看着同学们做。她们做的就是七彩阳光的操。起先以为她们是要为参加什么比赛而训练,后来看清楚,她们分列在各班前面,领着操。
操场的右手边,是练篮球的那些男孩子。有一个环节是三个同学站成三角形,甲将手中的球传给乙,乙将手中的球传给丙,丙将手中的球传给甲。三个几乎是在同时将手中球传出;三个在大致的时间点接到传向自己的、在空中飞翔的球。有时侯,球偏离了正轨,飞出去很远一段。
太阳斜照过来,很有些暖和的感觉。也有些奇怪:今天的阳光,似乎很足。她穿了短袖短裤,这个学期的头一次。她梳了左右分开的两个辫子,看着她的背影,看着她有力地摆动着手臂在踏步,才算有些明白她早上为啥非要妈妈给她扎两个辫子,而不是昨天的那个马尾麻花辫。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是单个辫子,挂在后脑勺上。只见到她一个是左右两个辫子在晃阿晃。我也不去求证了,我就这么自以为是地猜测她是喜欢那份不一样吧。要开始、刚开始跳操的那会,班主任老师像在给一位男同学系红领巾,那男同学个子似高过了老师,那男同学似戴了眼镜。
看着她老师的那面容,我在想:如果只是透过这么远远地隔空地相见,我都对这面容和这身形有了好深的印象,那么这些孩子在与老师的日常相处和打量中,又会留下怎样的印记?又或许到某一天,我还能记得这老师的模样,她反倒已经淡忘?毕竟她们的成长,是向前快进。
我的视角,越来越变成更多地有意顾及身后。
听一个故事,是她在说她的爸爸妈妈。爸爸都七十的人了,还总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整天和妈妈叽叽咕咕。都到了古来稀了,要是眼睛不灵光了,耳朵不灵光了,或许反而更好。我插一句:是,好像六十就是耳顺了。耳朵听不清楚,心情反而会好;听清楚了,就不好了。
她说她就说她爸爸这个男人还是心胸不够宽,不懂得让着女人。我开句玩笑:那是,听到了就没法当没听见,内心自然受影响;没听到就自然不用受这些影响。就好比,一坨狗屎扔过来,砸我身上了,这坨狗屎必然让我恶心,我没法做到它没有砸到我时那样。听清楚的话也是这样。
她这个故事说出来的时候,感到很有哲理,立马让自己眼前一亮。然后,她讲一个反面的故事:她的爷爷和奶奶,他爷爷是到老了,就真的是眼睛也不好,耳朵也不好那种,不像她爸爸老了还身体这么好,结果爷爷和奶奶的关系相处的很好,非但如此,两个人是半路走到一起。
每个都带来自己这边的一堆子女。结果,这些本没有血缘关系的子女,关系也相处的很好。按照她的说法,一个缘故是爷爷的耳朵不够灵,很多闲话用不着装进心里,自然也无需接受心胸狭窄的考验;另一个缘故则是奶奶很会做人,她比爷爷年轻十几岁,带来未成年的小孩。
她说起耳朵不灵的时候,我想起一部电影里的镜头,茜茜公主里面:皇太后很严厉,她对茜茜管束很严,她对老伴管束很严。他好像就是那耳朵不灵的代表, 她的很多话,听到了应该会惹他心不安的,他就真的听不见;她的有些话,听到了可以让他宽心的,他就真的都听见了。
这故事,在这写出时,已经没了刚听到时的那份生鲜。看着对面的她,听到她说出那句感叹:要是耳朵坏了,多好。就像是听到了一句偈语,立马为之一震。很有深意的一句话,又或者可以借来成为自己的一个工具:在这样的、那样的时候,就当自己耳朵坏了,什么都没听到。完成于2021年0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