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草》当中,《影的告别》是令人读去为心为之震颤的作品。在文中,主角既不是人,也不是物,而是一个连实体也没有的“影子”,注定要在明暗交界处蹒跚挣扎,随时都要被虚空给吞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连独立生命也没有的影子,却以悲天悯人的冷峻,殉道者式的决绝,先行者一般的孤寂与悲壮,讲述了一个渴望探索光明的前路的故事。这无疑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又一个孤独的先驱的形象。
文章开篇这样写道:“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看似平平道来一笔,其中却藏了多少难言的隐痛。鲁迅晚年曾说到:“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那么以他这段话的见解来反观其人生,我们可以得知,《影的告别》写作的1924年,正是鲁迅精神上极度寂寞苦闷的时期。轰轰烈烈的五四风潮转瞬如烟过云散,学生运动也走向了低谷。许多原本满怀希望,正义、果敢和勇毅,敢于抗争一切不合理社会的青年们,也不得不发现,他们要在如潮水退却这种动荡之后归于的沉寂中重拾以往人生,独自面对今后岁月的艰辛。当一个人付出了满腔的热血与激情之后,硝烟散尽,才发现世界并未因此而改变,接下来的憧憬便很容易演变为一种怀疑与失落的巨大痛苦。许多当初意气风发的青年们便是这样陷于幻灭的痛苦之中,而日渐消极与沉默。多少人从此泯然于庸常众生,自甘沉沦。而鲁迅是最不愿看到这种情形的。因此,话里行间透露了他的不安,他的忧虑与他的警醒。
当人睡到“不知时候的时候”,已经到了非震醒不可的时候。什么是“不知时候的时候”?那时人便是沉沦、是麻木,是闭目塞听,是醉生梦死;不知年月,也不过问世事,总以为对一切充耳不闻就能逃离一切,或者又带着天真的妄想,总以为世事也不会找上他。“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在这么一种虚假的安逸中昏昏地睡去,直到他在梦境与清醒的边缘遇上了影。
影向他大声疾呼,采取的方式就是离别。听影的自述:“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天堂和地狱,象征世人的寻常归宿,影拒绝了。而那所谓“将来的黄金世界”,象征着美好未来,影仍然拒绝了。它难道不知道“黄金世界”是所有人,包括它自己朝思暮想的么?——只因那并非真正的黄金世界。在麻木与沦落情况下,即使对未来存有什么希望,也只能是虚无不切边际的妄想。影是知道的,知道这所谓的“黄金世界”并非自己真正要追求的世界。天堂、地域、未来,它都不愿往,这也等摒弃了一切世上众人的归宿,它只有它自己一人,向从未有人走过的路上,踽踽前行。
它甚至也摒弃了自身存在的唯一依托。众所周知,影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它必然要伴生在某一形体之上,随形体而生;它必然要诞生在光明与黑暗之间,不属于光也不属于暗。但是它却要突然间离开它所伴随的形。这对影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但“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这是它对形体所说的话,“朋友,我不愿跟随你了,我不愿往。”因为心中拒绝“形”选择的道路,因此要别弃形体,独自前行,这是影所作的抉择,说得戚然,但是坚定。尽管知道不能离开朝夕伴随的形体,它还是义无反顾地弃之而去,独自把自己沉入黑暗里。然而,随着它的独行,前方等待着的又是什么呢?
——“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影是知道自己的局限的,知道自己于明暗交接的地方诞生,也只能于明暗交界的地方存活。在坚决依据心的指引的前方,却陷入了“彷徨于无地”的困境。影突然发现,自己只适合生存在这样的夜里,这样昼夜交替明暗都悬而未决的地方,而天地间马上就要发生变化,迎接白昼或者黑夜的到来。这就是影所要面临的双重矛盾,没有了形体的依靠,它既不属于光明也不属于黑夜,无论是哪一种情形降临,影都将失去自己的存在。
“……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这是影在自述未来的命运。
影不知道前方即将到来的是什么,白昼或是黑夜,然而二者都无它的容身之处,那么它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是像它一样不属于光明或者黑夜的东西吗?还是超越于光明与黑夜之上的东西?它所究竟要走的,是什么地方?
这是影所要面临的第二个困境。影说:“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在这样的前夜,出走的影,已经预见到自己即将消失的结局,然而依然选择了离去。“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这样一种自我放逐,是影经过一番矛盾挣扎之后所选择的。它没有“形”那样优越的实体,可以并存在明暗之间。它,这样一个伴随着形而生的虚无,却要去做形所没有做到的事。它不愿像“形”一样,在昏睡之中坐等黎明的来临,它要凭借它自己,去选择未来的路,即使在路途中遭受毁灭,也甘愿前往。“呜呼呜呼,倘是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临别之际,也许“形”曾要求它留下什么,作为哪怕是这次出走的纪念。然而,影回答说:“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影承认自己依然是黑暗而虚空的一部分,它出走,也并不愿在世上留下什么痕迹。虽然哀戚愤怒“形”的生存方式,“形”所要去的方向它“不愿往”,但是并不强行唤醒“形”和它一起去寻找光明的来路,因为连它自己也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在这样的夜里,它宁愿独自一人,向黑暗中摸索前路。
“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如此悲悯、忧伤而温暖的自白,就是影留给这个世界的全部。由此想到鲁迅,如果说作品中有作者内心的投射,鲁迅为什么要自况为这样一个“影”?不属光明也不属于黑暗,只在所有人沉睡之后独自远行。
以殉入黑暗的姿态来寻求光明的来临,这就是影的最终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