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是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说来惭愧,今天才算正式接触部编教材。但由于任教毕业班,每天追赶进度,教学基本忽视了部编教材的特点。
本周参加课堂竞赛课题为《梦回繁华》,这篇文章是自读课文,自读课文当然要体现自读课文的特点,我认真研读了《初中语文教与学》自读课教学专题,初步了解了自读课教学的实践研究的部分成果。本文结合陈恒舒《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设计思路》和袁爱国《自读:基于语言运用情境的发现之旅——《动物笑谈》教学设计》,并联系我教学的《梦回繁华》,谈谈自己粗浅的想法。
一、编写体例
陈恒舒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设计思路》一文中,以七年级上册的自读课文为例,详细分析了自读课文的编写体例。自读课不设预习和课后习题,代之以旁批和阅读题,其中旁批包括点评式和问题式题,针对内容关键之处,写作技巧之法,拓展延伸等方面进行旁批。阅读提示一般是配合单元重点,抓住文本的独到之处,以及尽可能走向课外阅读延伸。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袁爱国在《动物笑谈》教学设计中,文后的阅读提示圈划批注,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拓展延伸时结合劳伦兹生平说说对作家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所罗门王的指环》的兴趣,真正的由课内打通到课外。我在《梦回繁华》教学设计中,原本意图学习这一教学设计,链接《谜一样清明上河图》和《清明上河图的故事》的资料了解历史内涵,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清明上河图》背后的故事。可惜快递直到课上完才到,即使提前到家,也没有充裕的时间去研读,导致课后联读只是成为一种形式。
二、自读课文教学应该处理好三组关系
第一、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动物笑谈》教学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袁老师则引导学生从重点段落体会“趣”,并引导学生思考“作为观察者,作者可笑在哪里?”袁老师此举把学生的思维影响更深处,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而我在教学《梦回繁华》时,在得知学生预习不充分时,并未停下脚步,而是硬推进,导致课堂中学生被老师推着走,自主阅读的时间较少,并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的实施,允许学生的自主阅读处于不同的层次。下要保“底”,上不封顶,通过“底”的提升实现整体水平的提高。袁老师《动物笑谈》,通过质疑、分析、评估、反思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这节课袁老师的“底”比较高。可见不同地区学生的层次水平也不同。而我本堂课保“底”高于学情,导致本堂课问题百出。
第三、处理好自读课与教读课的关系。
黄本荣在谈自读课教学时提及“自读课教学应上承教读课教学,从“学法”到“习法”把教读课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拿来实践、尝试和体会。”《动物笑谈》一课的单元重点是学会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学会做摘录。袁老师在教学《动物笑谈》时继续训练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结合旁批和和圈画批注的方法进行品读,正是把教读课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拿来实践。
我在《梦回繁华》的教学中,意图参照《苏州园林》品读语言的方法,细读文章3-4段,运用“理文章层次、抓关键词句、明说明方法”等方法选择任一话题或自拟话题评说“繁华”。话题为“清晰明了的条理性;科学严谨的表达力;生动典雅的文学味;身临其境的画面感”等。这种专题性研读,学生明显手足无措,我记得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模仿王君的课例,品读语言,进而总结出本文语言漂亮是因为“有准确严谨的表现力;有典雅端庄的文言范;有从容流转的音韵美;有过目难忘的画面感;有气定神闲的情感流”,课后作业为任选一话题进行分析,学生完成的不错。而借班上课时,此活动设计在品读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有一定的思维性,我沉浸在自己过去的教学中,并未真正的了解学情,并未实现教读—自读的真正过渡。
总之,自读课教学要真正做到上承教读课,下转课外阅读,在活动设计中要把握好“老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读”之间的度。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