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生活上,还体现在文化传播的方面。《娱乐至死》这本书就是尼尔·波兹曼通过观察美国社会在印刷机过渡到电视的这一时期,发掘受众的文化生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媒介带给了人们什么?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如何被媒介所影响等等问题所做出的一份报告。
首先,尼尔·波兹曼提出了“媒介即隐喻”这句话,也是建立在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这一基础之上的。什么是隐喻?隐喻就是一种通过把某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作比较来揭示该事物实质的方法。人们观察万事万物都是通过符号(包含信息)去进行的,如何去认识事物其实就是语言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尼尔·波兹曼也提到了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共鸣,因为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不管一种媒介原来的语境是怎样的,它都能有能力越过这个语境并延伸到新的未知的语境之中。
媒介是向前发展和进步的,但是这种进步未必只带来了好处,但也使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了一个危险的退步。
过度娱乐化的世界,使得人们不在热衷于进行连贯的思考,公众话语也变得支离破碎。电视使得人们更易受到控制,他们不会再深入思考问题,如同温水中的青蛙,哪怕是再严肃的信息,也会被后一秒娱乐化的形式所冲淡。电视所呈现的使得历史变成了一个鲜活的世界,现在的世界反而变得更加虚幻。不需要通过任何残酷的手段,只需要电视这种表面温和的技术就能够有效的让历史消失匿迹(历史虚无主义)。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视也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手机成为了人们外出的必需品。不管是在任何地方,低头看手机的人随处可见。我们的生活也被切割的更加碎片化,新闻也逐渐向着短平快的趋势发展,猎奇的新闻(三xing新闻)似乎也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人们更愿意关注娱乐圈发生了哪些事情,而不愿意去看一篇需要10分钟阅读的报道。这也让我想到了,原来我们似乎更喜欢去电影院花费几个小时看一场电影,去感受那些美妙的画面,感悟深刻的内涵。如今,不仅仅是感悟类影片的减少,爆米花电影的增多。短视频的出现使得电影剪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现在大家似乎更情愿在抖音上花四五分钟的时间看一部被提炼出大概内容的剪辑,而不愿意花费时间去看原片。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自己去感受、去思考的能力都被剥夺去了,我们更习惯去看人家总结好的内容和核心,那剪辑也并没有空间和细节去给我们自己更深入的思考。这也是书中所提到的“碎片化只会加剧,人们的思想会变得没有深度。”电影也沦为了互联网时代的“快消品”。
而电视节目也更愿意选择形象好的搞笑的内容作为自己的买点,而很少选择富有价值的、理性的、值得探讨的节目在自己的黄金档播出。因为他们明白选择权在受众手里,观众大可以在播放严肃新闻的时候,按动遥控器的按钮,切换到另一个播放娱乐节目的频道上去。短视频也是如此,我们每天花几个小时刷短视频,但是却无法留下任何格外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娱乐化的影响下变得逐渐麻木不仁。我们看到的内容也可以是任何人想要我们所看的,我们的思辨能力也变得聊胜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