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
自己的学习生活还在慢条斯理中前行,每天读一点,写一点,虽慢些,但仍在坚持。刚开始是强迫自己去读写,现在每打开“简书”这个软件,总是情不自禁地写上几句。说起这个软件,我是在刘茜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使用的,我们虽相隔甚远,但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我们的交流没有了距离,学习没有了界限,刘老师的耐心指导,直到现在我仍然犹记在心。使用后,感觉非常方便,可以不用坐在电脑桌前忍受颈椎病痛的折磨,可以随时随地记录、保存,所有文字都不会丢失。现在有更多的老师使用“简书”撰写读后感、学习体会,我都进行了关注,每天清晨醒来第一时间就是观看各位老师的“简书”,从中学习。“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第二期阅读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作为班外人员,正在努力跟随大家的阅读速度,边读边写边总结。希望自己在积累中逐渐学会如何读一本专业书籍?在学习他人中学会如何厘清读书思路?在教育专家文章中学会如何运用理念指导实践?
阅读中:
也许是因为现在放暑假的缘故,我对这两篇关于暑假的文章特别感兴趣。从《学生主导,三力共驱,综合融通》到《一样的暑假,不一样的生活》,从“常州市某小学暑假作业重建研究报告”到“‘互联网+家校合作’暑假项目的实践与反思”,把暑假生活的教育价值淋漓尽致地呈现给读者,创生一个不同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新世界——“第四教育世界”。这一世界“是要回归到具体的人的存在,探讨“教育”与人的生命的关系;但又不同于在人类发展意义上所作的教育史研究,而是具体化为个体的生命史。在此意义上,寒暑假期间的教育,就是“第四教育世界”。[1]“在这个世界中,学生主要的交往对象涵盖前三个世界中的所有人,但又有亲密程度、交往方式的巨大差别,更有生活内容上的典型差异;学生个体也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其自我的介入度、发展的主动性、自我教育的自觉性,都大不同于之前了。”[2]在初步理解这一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再去阅读此篇文章,思路也会更加清晰一些。
一、选择暑假项目研究的原因
作者对学生暑假生活的现状及其变革的可能性进行了剖析,指明了研究的基础。第一,“近年来,随着终身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学生在暑期的学习和成长问题也逐渐受到专家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3]并以此为主题召开专题研讨会,分析与反思学生的假期生活情况:“教师、家长均缺乏对假期的关注,假期成为割裂学生学习、发展、生活的存在。学校缺乏对学生假期生活的正确引导与设计,不同学生之间假期生活差异巨大。”[4]同时,国内外研究也指出了学生假期生活的重要性,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第二,作者对学生的调查表明:“家庭资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来源。”[5]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暑假生活。那么什么是“家庭资本”呢?作者给予了详细的解释:“在教育领域中家庭资本也称家庭环境、家庭背景,主要是指与学生成绩相关的家庭条件、动力和要素的综合体。家庭资本主要包括家庭的经济资本,如家庭的收入;家庭社会资本,主要指父母参与孩子的学习程度以及父母的网络资源;家庭文化资本,如父母的学历;家庭的政治资本,如家长的政治面貌。”[6]同时,“学生的假期生活质量还受制于学生家庭经济状况。”[7]这一点让我联想到城乡孩子假期生活的差距,我每天都在关注“2018暑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研究”微信群,关注在各位老师的引领与指导下,家长、学生自主组织多彩多姿的假期活动,其中蕴含着的丰富育人价值。在敬佩各位老师积极投入的同时,也看到了城乡孩子暑假生活的差异性。城市孩子可以随时来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进入工厂、诊所、社区、市场、商场等地进行生活体验;可以自发组织小队去公园、动物园参观……然而这些活动对于乡村孩子来说,是渴望不可及的,他们的生活深受“家庭资本”与“家庭经济”的影响,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假期生活更是单调,除了看电视,就是写写假期作业本,或者与邻居伙伴做一做游戏,但这种情况现在很少见,因为就我所居地,乡村流失人口太多,整个村庄,近一半的人都在外打工,2017年据村委会统计,只有七个孩子出生,由此可见能在一起玩耍的伙伴寥寥无几,实属无奈。怎样能让乡村的孩子也有一个不一样的暑假生活?让他们在假期里体验与家庭、社区、学校教育不同的幸福?作为一名乡村班主任的我,正在努力求索,尝试改变孩子以往的假期生活,希望根据具体情况,构建一个适合乡村孩子的假期生活方式,以此提升孩子的各方面能力。
二、解读“互联网+”的教育内涵
“互相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8]“互联网+”的时代,使教育领域呈现了风生水起之势,在小学教育的实践中,主要包含“互联网+教育内容、教育体验、教育管理、教育评价”四种模式的探索,打破了教育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给教育的变革带来了多种可能,也给学生的暑假生活构建提供了新思路。暑假生活有了“互联网+”的介入,融合学校教育、家庭生活与社区生活的发展资源,可以使学生更自主更自由地成长。
三、厘清“互联网+家校合作”的关系
作者通过对家校合作的现状分析向我们阐述:“互联网+家校合作”是一种新的家校合作形态。目前家校合作的现状主要有三点:第一,合作仅仅停留在“通报”“告知”层面,还未形成真正的合作关系。第二,合作内容单一,以学生成绩为主。第三,对家校合作的目的及育人价值认识模糊。[9]而作者学校围绕“互联网时代下重建多姿多彩的暑假生活”这个主题,进行的“互联网+家校合作”的暑假项目实践探索过程,让老师和家长通过互联网上的交流完成对活动的讨论、实践、反思、总结、调整、在讨论、再实践……从而实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发展。[10]读到这里,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乡村的孩子们,他们在没有家长的指导,无法链接网络的实际情况下,教师、学生、家长该怎样开展家校合作?怎样实现共同发展?一年级的孩子,家长根本不会给孩子配备智能手机,同时家长不在身边,老人不会使用手机上网,所以本班五个孩子,有三个孩子无法参与网络交流,整个假期我只能通过家访或电聊的形式了解孩子的生活状态。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像这样的情况在一些乡村还是普遍存在的,希望随着时代的进步,所有乡村孩子也能在“互联网+”的条件下构建美好的假期生活,教师与家长建立这种新型的家校合作形态。
四、呈现“互联网+家校合作”项目实践情况
作者展现给读者的是丰富的具有“班级个性”的“互联网+家校合作”实践形态。以三项活动实践为例,从前期的策划到活动的实施再到后期的总结,体现着“前移后续性”、“全程性”、“系列性”。
(一)亲子活动
“通过招募家长志愿者,组建家长社群,让家长因共同目标结合在一起,并由家长唱主角当主持人,教师做幕后指导。家长主持人通过网络带领家长和学生开展各项讨论与活动,实现线上讨论,线下活动,线上再反馈”[11]这样的流程把教师、家长、学生三者结合在一起,寻求共同发展。从活动的前期准备来看,包含问卷调查,倡议书,实践计划,7、8月份的主题安排,策划详实,细致入微,值得借鉴。活动中期,家长以互联网为依托开展的“点赞活动”既是一种评价的手段,更是一种激励所有人积极参与活动的方式。学期初的总结、展示和评比需要家长与教师的合力整理,制作成PPT或视频,进行事迹展示和奖励。读到这里,对比自己的暑假活动,内心既感到惭愧,又充满羡慕。同样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一年级的班主任,一年级的家长,为什么就是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有这样的成效?在这里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城乡的差距。本班也在假期里开展了亲子共读的活动,通过小打卡或上传读书视频的方式共读《格林童话》与《十万个为什么》两本书,但能坚持下来的只有两个孩子,家长都忙于打工根本无暇参与,活动成效不大。
在阅读中反思自己的工作实践,对前期的活动筹备,计划制定都不够详细。过程中对家长、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缺乏策略,导致孩子在没有家长的帮助下,无法完成活动内容,也严重影响了学期初的总结,评价,展示活动的开展。
(二)家教论坛
作者从活动筹备、活动开展、活动价值三方面阐述“家教论坛”活动开展情况。第一,活动筹备中,首先招募家长志愿者担任组长,定期主持开展线上讨论,线下活动。其次对组长进行分工与培训,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家长参与活动。最后由学校和家长共同制定特色活动方案,进行宣传发动。第二,活动开展中,在教师的支持下,通过具体的活动安排有序实施。第三,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分享育儿经验,认识家庭教育重要性,教育资源得到交流与共享;家长在活动中发现孩子的优缺点,能对症下药;家长在交流与比较中,不断反思、成长,提高育儿水平,促进了孩子更好的发展。
从这部分文字中,让我学到了今后如何调动本班家长,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活动中自己在何时参与进来,应该做些什么?但同时又想到本班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最高学历只有初中毕业,有的只是小学毕业,平时根本无法辅导孩子,他们真的能担当活动的主持人吗?我该采取什么措施促使家长自我成长,从而带动孩子成长?很多疑惑萦绕在心头,也只有在今后的慢慢摸索中,学习中,寻求解决的办法了。
(三)网络跟踪
利用网络平台随时随地进行信息共享,实时反馈。作者以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暑假目标小跟踪”实践为例,首先家长与孩子共同规划孩子的“假期一日生活作息”。其次,利用互联网平台,引导家长每周对孩子的落实情况进行关注,做简单的反馈与沟通。最后,还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安排志愿者家长每个周末组织整理、点赞、交流互助等活动。这种网络跟踪不受地点,时间控制,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假期生活状况,可进行宏观的调控,让学生拥有一个丰盈的假期生活。
五、反思项目的价值体现
作者对活动价值进行了思考,实现了几方面的突破:
(一)教育资源从封闭走向开放
“互联网+家校合作”突破了教育资源的狭隘,在共享一个平台的基础上,家长、学生、教师之间围绕多个主题进行讨论。教师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引导他们获得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的价值与作用,教师的教育意识,各方面能力都可成为孩子、家长成长的重要因素。乡村孩子虽在某些方面与城市孩子比有所欠缺,但乡村也有其独特的一面,菜园内各种蔬菜,随处可见的野花野草,昆虫家畜,都可成为孩子们活动的资源。暑假里,我曾组织孩子们观察蝴蝶、兔子、蚯蚓,学习写观察日记,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也曾组织孩子种植蔬菜,通过绘画记录生长过程,让孩子体验生命成长的神奇。所以无论在怎样的客观条件下,只要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敏感度,都可以给孩子创设美好的教育环境,与孩子共同成长。
(二)合作各主体的发展
学生方面: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得到较大发展,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源,制作知识展板,分享学习、生活照片,学习技能,与他人网上交流,让暑假生活充实幸福。
家长方面:首先是信息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包括判断、获取、评价和利用的能力。其次是家教实践操作能力有了提高。
教师方面:首先专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包括:策划组织、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写作、家校合作能力的提升。其次是教育角色的转变。教师是平台的搭建者,教师组建家长微信群、QQ群等网络交流平台,从最初的教师单向信息,到老师与家长互动,再到家长与家长、家长与老师、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平台,网络的功能不断强化,交流不断深入,老师也从主角转型到配角再转型到幕后策划和方向引导。教师将从“教育者”转变为“教育学习者”,而学生也将从“学习者”转变为“学习教育者”。[12]这样的转变过程,在坚持与智慧中逐步推进。我现在正处于哪个阶段呢?网络平台已建立,但总是我在唱独角戏,每天转载各位老师分享的美篇,希望以此激励家长和我一起学习,为孩子有一个快乐的假期生活而努力。经过一段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终于有一位家长开始发送孩子的读书,读诗、写字视频,另一位家长询问美篇的制作方法,所以我们的交流开始了。但要想更进一步,激发所有家长、孩子的参与,还需更细致的策划,不懈的努力!
阅读后:
这篇文章阅读后,回想前一篇关于暑假作业重建的研究报告,感觉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上,无论借助哪种媒体都要求教师、家长、学生的通力合作,努力创生一个幸福,有意义的暑假生活,也就是“第四教育世界”。同时每一篇文章都从事实,现实出发,经过问卷调查分析,找出依据,进行活动设计,活动中注重过程的价值体现,活动后注重总结与反思,评价与奖励。不同之处第一篇注重暑假作业的综合融通,第二篇注重“互联网”的应用。在阅读两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努力读懂作者,并结合自己的实践谈感受,但由于自己的写作能力欠缺,总是感觉无法聚焦文章的要点,所以还需要自己多读,多写。
参考文献:
[1][2]《教育视界》2017年第6期,李家成《创生“第四教育世界” ——“你好,暑假!”项目的价值追求与教育实践》
[3―12]姚淑华.吕珂漪.中国班主任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55―1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