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凑佳苗)
东野圭吾曾在《彷徨之刃》中讲述了一个很让人郁闷的故事:长峰的爱女绘摩被两个不良少年残忍的奸杀了,而凶手作为未成年人,即使被抓捕归案也不会受到严重的惩处。长峰决心自己实施复仇,在手刃了一位少年之后,另一个少年仓皇逃窜,长峰带着猎枪开始了穷追不舍的猎杀,而警察就紧跟在他们身后....长峰终于将猎枪对准了少年犯,可却被要保护少年犯的警察在最终关头给击毙了。
相信很多人应该都和我是一个想法,就差一点点啊,哪怕让长峰亲手杀掉那个少年之后再被击毙呢?
这样的感叹在凑佳苗的《告白》就不再存在了。
森口老师是S中学的老师,某一天她的爱女爱美被发现溺亡在学校的游泳池中。本来大家都以为这是一起意外,可森口发现女儿居然是被人蓄意杀死的,而凶手就是自己班上的两个学生---修哉和直树。作为刚满十三岁的少年,修哉和直树正好处于少年法保护的年龄里,和长峰案一样,即使被抓捕也不会有太严重的处罚,所以森口老师辞去教职后自己来进行复仇.....
书名叫做《告白》,是因为所有的故事都是以第一人称的自白展开的。全书分为五章,分别以森口老师、班长美月、直树的姐姐、修哉和直树五个人的视角来讲诉他们眼中的故事。和《罗生门》不同,五个人并没有想要掩饰什么,而是坦白得说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可这样的真实却因为视角的不同产生巨大的差异。随着各自自白的一点点吐露,整个事件背后冷漠的真相完整的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令人不寒而栗。
除了真相的渐次呈现令人惊叹之外,小说中森口老师的复仇方式也令人印象深刻。她没有选择直接杀死两个学生,那样似乎太过于简单粗暴了,也似乎太过于“便宜”他们了。她在学生的牛奶中注入了艾滋病人的血,要让他们活在感染艾滋病的恐惧中。而且她还估计到这两个学生日后在班上的日子不会好过,很有可能会受到同学的欺凌,因为她深刻洞悉了人性中的恶:
大部分的人多少都希望受到别人的赞赏,但是做好事做大事太困难了。那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呢?谴责做坏事的人就好了。
结果她成功了一半。生性懦弱的直树被艾滋病的恐惧给击垮了,一方面怕自己被感染时日无多,另一方面更害怕失去妈妈的爱。结果就在直树快要走出阴影的时候,得知真相的妈妈无法接受现实想要把儿子杀死然后再自杀,最终直树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妈妈并精神错乱了。而智商极高的修哉则没有那么容易被击倒,事实上他既不在乎别人的性命,也不在乎自己的性命,他在乎的只是离开他多年的妈妈什么时候能回来看他。所以他暗地里制造出炸弹并偷偷放在结业礼上,他认为出了这样的惊天大案妈妈一定会注意到吧。可他按下炸弹按钮后什么也没发生,然后他接到了森口老师的电话,她已经将那个炸弹拆掉了,并且安装在了另一个地方----修哉妈妈的身边,是的,森口让修哉亲手杀死了自己在世上唯一在乎的恶人。
这,就是森口老师的复仇----将你最珍惜的东西一点点毁掉,并且是通过你自己的手。
不少人都无法认同森口老师的私刑报复,可问题是,当自己挚爱的亲人被残害,而法律又不能帮你惩治凶手的话,你会怎么做?杭州那位因火灾失去妻儿的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保姆能被判死刑,事实也的确如他所愿,但如果那个保姆因为某些原因逃脱令人制裁呢?他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我都一点不奇怪。如果无法接受这种想法的话,我想紫金陈的“谋杀官员”系列才更会让人不适吧。
东方快车谋杀案(阿加莎-克里斯蒂)
身为“推理女王”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生中留下了八十多部作品,其中不少都属于里程碑式的杰作,比如《罗杰疑案》开创了“叙述者即是凶手”(叙述性诡计)的模式,《无人生还》则开创了暴风雪山庄和童谣杀人的模式。而她最著名的作品估计还是《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都是电影的功劳啊。
《东方快车谋杀案》作为阿婆最负盛名的小说,我以前居然从没看过。其实很多推理经典在多年之后看来已经没有太过惊艳的感觉,因为其中的诡计和手法在不断在后来的小说中多次出现,已经见怪不见了。可《东方快车谋杀案》却不一样,这本诞生于八十余年前的小说,当你翻开谜底之时依然会惊叹不已。这样的谋杀诡计实在是太过“奢侈”,以至于在后世的小说中出现的并不太多。
在东方快车上,一个名叫雷切特的商人在晚上被杀,身中十二刀。火车被暴风雪困住,没有人上下,也就是说,除了侦探波洛、火车公司董事以及一位医生外,其余十二名乘客中必有一个凶手。这本小说完美展现了推理小说黄金时代的“古典主义”风采,所有的对话和证据都呈现在读者面前,没有任何掩饰,这不仅仅是侦探和罪犯的对决,也是作者和读者的智力对决。没有什么对人性的质问,也没有什么感人肺腑的背后故事,故事的核心就是罪犯究竟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我觉得这个案子有趣的地方在于,我们没有任何警方能提供的信息,无法调查这些人是身份的真实性,只能依靠逻辑推理。
是的,这本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十二位旅客的证词,读者要和侦探波洛一起找出其中的破绽,究竟谁在说谎?
可是分析到最后却让人很头痛,因为最有嫌疑的那几个人偏偏有着非常坚实的不在场证明,莫非真的有第十三个人潜入了火车?
而波洛最后发现了那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凶手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两个人联手,而是十二个人!他们十二个人合谋杀死了雷切特,并且为彼此制造了不在场证明。
数年前,美国的阿姆斯特朗上校的女儿被雷切特绑架,最后被绑撕票。怀有身孕的阿姆斯特朗夫人因为受到惊吓早产而死,阿姆斯特丹上校开枪自杀,他们家的女仆则因为受到怀疑跳楼自杀,一案五命!而雷切特就是这起绑架案的主谋,后来却通过金钱和关系逃脱了。与阿姆斯特朗案受害人相关的十二人决意复仇,他们谋划已久,最终将地点选在东方快车上,他们既是陪审团也是行刑者。
波洛发现了这一切,但到底还是觉得情有可悯,于是他决定向警察给出另外一个答案:有第十三个人,在犯案后悄悄下车了。他是个私家侦探,不是检察官,他捍卫了自己心中的正义,而不是可以被人为操控的法律条文。
这本小说的经典自然毋庸置疑,但有一点让我觉得非常BUG。波洛能够破案的关键在于他在死者房间里发现一小片还未完全烧毁的信纸,并巧妙的还原了上面的字迹,结果上面显现的是“阿姆斯特朗”几个字,这也就他让联想到了当年的阿姆斯特朗案,这样的线索实在是太巧合太刻意了一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