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年轻人的迷失
当今社会年轻人的生活具有不确定性。仅仅几十年前,几乎所有的年轻人在他们青少年 时期就已经知道他们要在哪里生活,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将与什么样的人结婚。今天,大部 分年轻人到了成人阶段也没法回答这些问题。全球经济给年轻人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压力, 使得年轻人要从从小生长的社区迁移至很远的地方。甚至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也需要 花费很多年去从事一些随意的工作,直至在一个稳定的工作中安顿下来。同时,如何定义“稳 定的工作”也成了一个问题。很多职业已演变成一连串相对短期,没有联系的工作。至于成 立自己的家庭,全世界的年轻人都推迟或者拒绝结婚。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更多的年轻人 将不会结婚,或者要等到他们的生育年龄即将结束。
有一部分当今的年轻人欢迎这些变化和因之而带来的机会。这些年轻人对他们的未来抱 有清晰的志向。他们被强烈地驱使着,充满能量和乐观精神,制定现实可行的计划去完成他 们的抱负。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享受探索世界和挑战自己潜在的极限,压根儿不需要保护 或者是鞭策。他们的冲劲儿挡都挡不住。换一句话说,他们找到了一种强烈的“目的感“,激 励着他们,给他们指明方向。
与此同时,很多他们的同龄人都在挣扎。面对通往成年之路上的种种严肃选择,这些年 轻人感觉在他们个性的或社会性的成长中,随波逐流迷失方向,或者抛锚。相当大一部分当 今的年轻人犹豫不决,不愿对定义成年生活的任何角色做出承诺,比如父母,员工,配偶, 或者公民。
这些在年轻人中被拖延的承诺在今天世界各地的工业社会种都在发生,从美国到日本到 欧洲。引用一个极端的例子,在意大利,有报道说大部分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依然跟父母住在 一起,没有结婚也没有工作。在美国,一项针对十几岁,二十几岁年轻人的研究得出结论: 婚姻,家庭和孩子并不被大部分年轻人看作是要去追求的成就,而被视为要回避的险境。
英国政府最早正式认识到未就业的年轻人在增长这一现象。五年前的一份全国报告中, 他们创造了一个术语:“年轻的三无人员“ (没受过教育,没有工作或没接受过培训)。最近, 日本政府做出报告,提出明显的警告,该国有近一百万年轻人口已经成为”年轻三无人员“, 而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以其强烈的世代相传的工作观念著称的国家。
这其中的任何一份报告都没有将经济放缓列为问题所在。在欧洲,亚洲,美国和其他工 业国家,经济增长已经足够快,给年轻人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但很多人却举步不前,可 能他们被面临的不确定吓到,可能他们害怕在将要做出的选择中感受到的危险,可能他们认 为他们可获得的前途没有趣味,毫无意义。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对隐藏在他们的犹豫不决之后 的原因难以理解,很多人开始担心年轻人没有找到能让生命有成就的信念和使命。
很多父母发出了关切的声音 - 通常首先是幽默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幽默感减少-他们
的后代可能变为“飞去来器”,在他们早应该凭借自己的羽翼飞离的时候却返回了窝巢。我将 这类问题称之为:”我如何让我了不起的女儿搬出我们的地下室“。
当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伤脑筋地看着他们的孩子需要一些额外的时间来主动出击。故 事有其积极的一面:这确实显示了在几十年前很多家庭难以实现的亲密感。如今,成年的孩 子呆在他们父母家里感到舒适。他们的确看起来享受与父母一起居住。相比婴儿潮时代出生 的父母,他们可以更坦诚地与自己的父母交流。
这种状况也闪现了一片亮光。2007 年 5 月出版的《财富》杂志刊登了 Nadira Hira 兴致 勃勃地撰写的一篇文章《婴儿潮一代的孩子》。她将自己列出这些孩子之一。通过(正确地) 赞颂她们这一批人所具备的不同寻常的天分,能量和创造力,作者认为所有针对她的同伴们 所作所为的质疑将“引领我们至一些重要的答案”。同时,质疑和自我探索期的延长使得他们 向永久性工作和拥有自己的家庭的切换,远比之前的任何一代人都晚得多。Hira 列举了一份 针对 2000 年到 2006 年美国大学生做的调查。该调查显示,几乎三分之二的大学毕业生在 毕业后搬回家住,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超过一年时间。她引用一位 28 岁年轻人(其本人就 此主题写了一本书)所写:“如果我们不喜欢一份工作,我们会辞职,因为所能发生的最坏 的结果就是搬回家。这不是耻辱。我们的妈妈巴不得做我们喜欢的饭菜。” 另一位年轻人, 24 岁的女青年回应了这个观点:“我觉得父母希望感觉被需要,这就像,因为我如此不独立, 当我寻求帮助时,他们觉得挺兴奋的。”
如今,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恩惠。确实,很幸运的是,大部分父母将很开 心地做任何事去帮助他们的孩子。同时,这毫无疑问地是一件好事情,当父母将提供给他们 所需要的帮助时,大部分孩子感到有安全感。但我不认为大部分父母希望将他们的黄金时期 用来给他们的孩子提供基本需求。我也不相信这真正是孩子自身最大益处所在。孩子们的最 大益处是找到途径为他们自己的家庭做贡献,最终对他们所处的世界做贡献。
最终的问题不是父母在孩子生活中的角色,而是孩子自己的个人成就。在青少年阶段, 一定量的内心探寻和试验是健康有益的。青少年时期是发展的过渡时期,是通往成熟的自我 个性之路上的一个中间站。这段生命的形成期始于青春期的开始,完结于对成年社会角色的 坚实承诺。比如之前提到过的那些:父母,配偶,员工和公民。在这一段通往成年期的关键 转换过程中,对年轻人来说,花时间审视自己,考虑未来,寻找最符合他们自己的抱负和兴 趣的机会,这些都是明智而合理的。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在青少年阶段,用一段延长的时期 去探索和反省,这对于他们建立完善的自我个性和确定生活的积极方向可能是有必要的。这 是著名的心理学家 Erik Erikson 曾经描述的,有建设性的从现实中“暂停“。是的,在某些情况 下,这项”个性形成“的任务将耗费若干年去推迟选择,以便成功解决这个任务。
然而,今天很多年轻人的推迟已经引发了一系列令人烦恼的特性。其中,首要之一是如 此多的年轻人看起来并没有朝着任何解决方案前进。他们的推迟属于优柔寡断,而不是被激 励的反省;是困惑迷失,而不是追逐清晰的目标;是摇摆不定,而不是坚定不移。没有方向 的迷失,无论从发展的还是社会的意识来看,都不是建设性的“暂停”。没有方向感,机会失 去了;取而代之的是怀疑和自我关注;不适应的习惯被养成,适应的习惯没有养成。并不是 说有一个关键的时期用来追求人生有成果的方向。问题是,准备期过度延迟将带来严重的风 险。年轻人可能放弃去寻找一个积极的方向,并保持那个方向,习得完成目标所需要的技能 等一系列任务。
今天的年轻人都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某一个时间点必须完成从青少年到成年期的转换。 这种认识对那些对未来拥有希望的人来说是一种热切的预期的源泉。但对很多人来说,则触 发了一种含糊不清的预期,或者更糟糕的是,一种可能导致进一步发展停滞的焦虑。确实, 对成年社会角色的延迟和逃避是焦虑抑郁症状之一。不承担职业,家庭和其他严肃的社会责 任,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难以维持的状况。这种逃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发不舒服。它 不可能无限期地没有心理成本地持续下去。
我不想断言大部分当今的年轻人陷入深深的麻烦或则任何即时的困境之中。事实上,相 比十到十五年之前,今天年轻人福祉的最显著指标在一定程度上看起来更好了,至少没有变 得更坏。在美国,相比十年前,现在的青少年怀孕少了,暴力和犯罪倾向性小了,在一定程 度上不那么容易被毒品诱惑。他们不再那么倾向于严重的饮食紊乱(肥胖除外,这依然在年 轻人和成年人中呈上升趋势)。大部分学生在校受教育的时间更长了,更有规律地参加课程。 学生更刻苦学习,学得多了一些。至少从最新的测试与分数结果来看,可以做出这个判断。 很多年轻人用健康的活动填充他们的日程表。从运动到艺术到徒步到户外露营俱乐部。尽管 十年前在美国社会当作头版报道的“青少年问题”并没有被完全解决,但它们没有向更恶化的 方向发展。在很多方面,出现了逐步的显著的进步。的确,正如我在开始所提出的,今天, 很多年轻人在蓬勃发展。
但另一些只是看起来不错。更多的看上去停滞不前,漫无方向,缺乏他们想如何生活的 意识。他们可能没有麻烦,能完成我们让他们去做的事。但实际上他们漂浮不定,没有清晰 的方向感。他们看上去在轨道上运行, 但他们可能离脱离或者跳离他们看起来所在的轨道 仅一步之遥。
很多人自己知道,他们的生活缺乏某些东西,尽管通常他们仅能间接地明确表达他们的 感知,比如通过表达焦虑(“压力太大了!“), 犬儒主义(”好像我应该关心似的“),或者无动 于衷(”管他呢!“)。他们身边的很少人知道,是什么烦恼着这些年轻人。除非在极端的情况 下,比如无法从危机的状况中茁壮成长起来,则不可避免地将这种无目标感带到了聚光灯下。
虽然不是彻底的缺失,但也仅能有一小部分年轻人能根植于一个严肃的目标,一个能给 与生命意义和方向的目的,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活动或者兴趣之中。
年轻人目的的研究
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大概 7 年以前,我开始了一项研究:调查了解当一个年轻人有(或 者没有)生活目的时,会发生什么情况。从对青少年和年轻人如何在当今的世界生存的早期 观察,我推测出,那些茁壮成长的年轻人与那些陷入泥沼挣扎的年轻人之间很大程度的不同, 可以被解释成为:他们是否能找到一个有强烈吸引力的目的,无论是在工作中,在建立他们 自己的家庭,或者是其他能改变世界的方面。我也推测,如此多年轻人正感觉到的不满和焦 虑与无目的有关。如我在后文中要更详细叙述的,大量心理学研究已经揭示,在追求积极目 的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强大的联系。
在我调查目的在年轻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的过程中,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已经进行了了一
系列的研究,包括问卷调查以及对美国几个地区的青少年和年轻人的深度访谈。我们也专门 针对一些对目的展现出非通一般的承诺的年轻人展开了案例研究。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很小的 时候就发现了这些目的。在本书的第三,四章。我报告了这些研究的第一手亮点。此刻,我 将简单指出,我们最初的发现揭示,一个年轻人有目的感的社会是一个例外而不是普遍规律。
在我们的问卷和访谈中,12 到 22 岁的年轻人中,只有五分之一的年轻人表示出他们有 清晰的愿景,知道想去哪儿,他们想在生命中有怎样的成就,为什么。在我们面试的人中, 最大部分(将近 60%)可能已经投身于一些有潜在目的的活动中,或者他们可能已经发展了 一些模糊的抱负。但他们对这些活动没有任何实际的承诺,或者缺乏任何实际的计划去实现 他们的抱负。今天的年轻人中剩下的一群,占我们第一阶段研究面试人群的大概四分之一, 表现出压根儿没有抱负。在一些案例中,他们坦言,没觉得有必要去拥有任何抱负。
汤米,一个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 18 岁男孩,就是这类年轻人中的一份子。当我们面试 他的时候,他表现出完全没有目的感。当时,他的大学新生活刚度过一半。他压根儿没有被 在学校学习的任何内容所激励。他也没有考虑到任何好的理由放弃科目。他知道在大学之外 么有其他更好的可替代的选择。他发现学校的功课太容易。实际上,汤米说他挺满意于就这 么随波逐交流。他漠不关心第表达了一种信念:不管他是否让自己投入其中,事情总归会水 到渠成的,要么这样,要么那样。既然他脑子里没有明确的目标,他对一自己的未来到底会 怎样全然不感兴趣。
汤米的满不在乎反映在他的日常决定以及更广泛的反应上。面对选择这件事,他说,“我 不知道我下学期选什么课,他们让你选一些课,我就说,‘什么鬼‘,翻个硬币或者其他什么 东西就好了。” 有关抱负的问题,汤米觉得没有也没什么,“我对于我的未来没有什么目标, 这是个什么大事儿吗?旅行应该挺有趣的。我喜欢旅行,特别是如果我能找到人替我支付费 用的话。“
汤米是今天很多这类年轻人中的一员。他们表示出不需要目标或者抱负。这些心怀不满 的人种的一些,像汤米他自己,对他们的缺乏方向基本不在意。我们面试的另一个孩子,来 自新泽西州,17 岁,用以下的方式接纳他的漫无目的:“漠视看起来对我适用。当你不在乎 的时候,事情就不会来烦你。到目前为止,懒惰着就好了,馅饼自然会掉下来。“ 至少到目 前为止,这些年轻人没有抱怨他们的情绪状态。反倒宣称他们觉得足够快乐。但是,无目的 能像他们以为的那样,提供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吗?确实,无目的跟享乐主义情投意合。很多 没有抱负的年轻人报告说他们过得挺好的。但是,就像最近这些年研究幸福的心理学家所发 现的那样,这类年轻人所经历的那些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最终是空洞的。特别是与被心理 学家成为”真实的幸福“相比较,后者更长久,更有满足感。很多没有抱负的年轻人远远不算 幸福,哪怕从享乐主义的角度来说。
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缺乏方向有很大的麻烦。他们叙述了一种内心生活的焦虑,和一 种被不由他们控制的生活所困住的感觉。他们对自己感到失望,对到目前为止,生活所赋予 他们的感到灰心丧气。他们因空虚和日常事务毫无意义而绝望。
本,12 岁。当我们访谈他的时候,他已经“担心当我长大了我会变成什么样子。“ 他告 诉我们,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学校的功课上。但只因此而感觉到极少的满意。他说,大部分 时间”我想去外面,只是放松,什么是都不做。“ 本刻苦学习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他母亲的压
力。她”觉得我应该只是学习,她想让我成为她所有朋友中最好的学生。“ 在她目前看来,本 的未来有赖于学习技术技能,以便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另一方面,本喜欢音乐,想象他某 天能够成为一名歌手或者舞蹈者。他的这个志向得不到家庭的支持,我妈妈”想让我有自己 的选择,但她想让我的选择是数学和科学。“ 结果是,本对他日复一日的功课没有兴趣。他 感觉是被外力强推倒到身上的。他恭顺但并不快乐地遵守着。”我喜欢表演,唱个歌。我真 的喜欢那些事。但我妈妈说,‘不,你不应该‘。。。。我就像被关在一个笼子里。“
本困惑于他不能保持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他可以看见他父母心目中为他设想的未 来对他没有意义。这个意识让他感到困惑,焦虑。本在他的学习阶段可能还有时间去赢得支 持,去追求他自己的兴趣。对其他年轻人来说,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意识到,他们所走 的道路不会引导他们至有目的感的方向。经常会有年轻人没能找到目的。当他们审视生活引 领他们所至的方向时,会感到惊讶,会被突如其来的空虚和痛苦出其不意地打击。
杰西卡,一位二十七岁的年轻女性,在学校和早期职场生涯时,每件事都按部就班,恰 如其分地正确。她就读于有声望的私立中学和大学,获得了优秀毕业生奖,得到了好几个公 司的聘用录取通知书。她在中学和大学都是体育和学术明星人物。但是杰西卡不认为自己是 一个有天赋或者很投入的运动员。实际上,除了旅游和跟朋友出去玩,她在生活中找不到任 何活动能让自己持续开心。尽管她大部分功课都表现很好,但没有任何一门功课能点亮她的 兴趣。在课余时间,她也仅仅是匆匆一瞥与课程相关的阅读材料。她定期运动,因为她想让 自己看起来不错,但她对自己从事的运动失去了兴趣。除了看电影,她几乎不参加任何文化 活动。
杰西卡说,她难以摆脱一种感觉:“我在一生中做的所有的事都是为别人做的-我的父母, 老师,教练,每一个人,除了我自己。我不想让他们失望。” 更糟糕的是,尽管拥有显著的 天赋,她仍不觉得可信。“我的一生都是在伪装。”她曾经痛苦地大声呼喊。她怀疑是否真的 有足够的知识去胜任一件复杂的工作;她甚至不确定任何一个她能想象到的工作能满足她的 兴趣。结果,当考虑未来的时候,她感受到被恐慌所笼罩。现在,她觉得没有能力去跟进任 何一个最近收到的工作机会。取而代之的是,她决定休息一段时间,去旅行,直到她寻找到 一个更坚定的方向,知道生活应该走向何方。她的决定是合理的,但伴随着很多痛苦的自我 怀疑和焦虑。
杰西卡处于那些缺乏目的的人群的中 i 就按段。她没有被任何深度的感觉所摧毁,但也 不属于找到让自己充满热情的方向的那一类。像她的很多同类人一样,杰西卡不安帝深处一 种看不到尽头的充满漫长的焦虑和困惑状态之中。“我从没有真正决定这就是我想做的。它 只不过发生了而已。” 她说。“我想着就是我总想逃离的原因。我从未真正感受到这就是我想 或者应该身处的境地。”
杰西卡很失望。她过去的那些被父母和老师称赞的成就,并没有帮助她找寻到一个她真 正渴望的目标或者行动的理由。她身处的状态远远没有确定。她可能在自我实施的暂停中“发 现自我”,或者,在年轻的阶段,从一个短暂的状态漂浮到另一个短暂的状态,难以找到可 以持久的意义。
杰西卡的一些同伴处于更糟糕的状态。他们缺乏杰西卡的优秀表现,她的已被证明的天 分,以及当她与困惑做斗争时可以从家庭和朋友处获得的可靠支持。研究表明,相较于杰西
卡偶发的恐慌感,很多年轻人受困于一系列更为严重的心理症状和压力症状:睡眠紊乱,饮 食紊乱,不受控制的愤怒,社交孤僻,性机能障碍,滥用毒品,以及许多其他的自我毁灭倾 向。
Anthony Seldon,英国惠灵顿大学的教授,在最近的一篇报纸专栏文章中提出:“中学生 和大学生的抑郁和狂躁焦虑已经达到了极为普遍的程度。去年,一位 Harley Street 精神科医 生报道,他所医治的有焦虑症的孩子,有五位来自于伦敦同一所学术成绩非常优异的学校的 同一个班。在大学, 如此多的学生难以适应,难道不令人惊讶吗?最近美国一项研究显示, 45%的大学生表现出严重的抑郁症状。这太疯狂了。”
在最近出版的一本有关“没有连接的不愉快的一代人”的书中,临床心理学家 Madeline Levine 描述了她从所治疗的问题青少年病人中观察到的一种内心空虚状态。这些年轻人中 的一部分展示出严重的自我毁灭行为。比如,一位十五岁的女孩直接把”空虚”一词刻在她的 左前臂。这类“刻字”已经通过大量的媒体报道引发了父母的关注。所幸,这只是相当少见的 现象。对我们来说,特别有兴趣的是 Levin 对那些较少麻烦孩子的观察。他们有更多的典型 的青少年问题。“很多这些青少年,” 她写到,“有一种显著的能力可以展示出好的表现。” 但 他们抱怨有焦虑和空虚的感觉:“ 他们确实不开心。” 他们对所追求的任何事都难以表现出 热情。他们难以在日常活动中找到愉悦感。一些他们用于表述他们的忧虑的句子包括:“ 处 于懒懒散散的状态。” “没来由地不开心”,最多流露的是,“内心缺少些什么。”
即使从这一群青少年中的优秀者之中,观察人员注意到,令人费解的是,对于给他们带 来早期成功的活动,缺乏一种持续的责任感。在《纽约时报》最近刊登的一则故事中,教育 领域作家 Laura Pappano 记录了一群她称之为“不可思议的优秀学生”。因为他们在高中阶段 即完成了很多的事情,以至于他们发现大学生活令人失望,几乎没有挑战去保持他们的兴趣。 一个麻省理工的学生因此将时间花在水球,飞盘,冲浪和电视上。
作者的观点是,对学生的期望已经一步步推进到一个如此高的程度,以致于即使最聪明 的学生,有自己长期的兴趣,但可能完成的太多太快。更进一步的是,一旦学生进入大学, 教育系统就不再持续给与压力,这也给学生带来了问题。她引用一个高级教育工作者的评论: “ 我们逼迫孩子们做如此多的事情一边进入大学。那么当你进入了,还有什么可做的呢?”
但我像提出不同的观点。如果浙西额优秀的学生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知道他们想完成 什么,为什么要完成,他们就不会在大学失去动力。如果,在刻苦努力和成就斐然的早期, 他们能找到比成绩和奖励更深层次的目的,当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将劲头十足第朝前跑。他 们将渴望去获得跟多的知识和技能,以便于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所选择的目标。
这种在大学阶段无目标所引起的负面心理影响是问题的原因所在。这些明显成功但又无 方向的年轻人的痛苦,会在最不期而遇的时候爆发成自我毁灭的行为。在我们的学院和大学 离, 每年都有众多的表现有意的学生有自杀倾向,太多自杀成功。在最近有关青少年和年 轻人自杀的报告中,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记录了最近一年的增加达到 8%(2004),是过 去十五年来的最高增幅。在高等学府的围墙内, 最近几年有关学生自杀风险的担心日益增 加。几乎千篇一律地,学校的咨询老师将问题归结于学校繁重的学业和竞争导致的压力。我 完全认同对极度不开心学生的关心,但我不认可“压力”的解释。刻苦学习和竞争从未摧毁过 年轻人的精神,只要他们坚信所做的事情.
在一个针对七千名美国八年及以上高中生的研究中,Barbara Schneider 和 David Stevenson 得出了令人惊讶的结论:与流行的(或者说媒体)对享乐主义,疯狂开心的年轻 人的描述相反,今天大部分年轻人确实有他们想去实现的抱负。但是很少人有任何真正的机 会去实现这些抱负。作者写到:“大部分的高中生有远大的抱负,但没有清晰的人生计划去 实现它。“ 作者描述到,”他们有激情, 但没有方向。“ 就俄国,他们日益变得迷惑,紧张, 不友好。在 Schneider 和 Stevenson 描述的年轻人的痛苦中,好像有一些隐藏的剧痛。更有 甚者,这种痛苦的隐藏特性是问题本身的一部分;如他们所观察的,很多父母看起来并不知 晓问题的存在。正如我将在后文中进一步强调的,作者也指出:”很多父母并不认为是他们 的责任去积极地帮助青少年树立未来的目标。“
一部 2005 年的纪录片,《因学历和人滑落》记录了当今普遍存在于当今大学生中的理 想破灭和满不在乎。记录片展示了学生在课堂上睡觉,逃避作业,每周七个晚上聚会。很多 案例都是他们呢在四年的大学教育中一醉方休。影片是对高等教育的尖锐批判。但相对于对 我们大学制度的展现,影片对学生状态的展现远远没有透露内情。所描述的学生阳光而友好, 常常取得合乎情理的好成绩(即使那些几乎不打开书本的学生看起来都能及格甚至获得更好 的成绩)。放眼望去,想想世界各地的人们所身处的可怕环境,很难看出这些幸运的年轻人 生活中还缺失什么。但有些东西的确缺失了。过去,有些教育工作者将这种缺失的元素成为 “动力“。我同意,缺失缺乏足够的动力。但我也想提出的是,核心问题是缺乏动力的源泉, 缺乏目的感。在人生的长跑中,缺乏目的感能摧毁幸福充实生活的基石。
缺乏承担和尚未成长
当然,每一代人都有年轻人抗拒成长, 不愿面对向成年的转变。《不承担:美国社会疏 离年轻人》(1965)是一本有先见之明的书。作者KennethKeniston 描写了一群年轻的大学 生,尽管他们处于优越的状况 (都是哈佛大学的学生),但仍然变得对社会深深地不满。这 些被称为“疏离的学生“,表示出对几乎所有的主流价值观,社会角色,和他们在周围世界所 遭遇的社会制度的愤世嫉俗。虽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而且能说会道,但他们没有更高远 的理想和人生计划。他们的疏离,Keniston 写到,是意识形态的特征:这些学生做出了有意 识的,由理智驱动的选择,去保持疏离。
尽管《不承担》一经出版便吸引了读者强烈的兴趣,这本书里所记录的年轻人,如 Keniston 所写,“不是典型的美国年轻人。“ 他们是一小撮人。即使在修养良好的同学中, 他们也因对社会弊端的理智怀疑而凸显极端。很少同伴认同他们的不满意识。尽管这些”疏 离的“学生获得了令人着迷的关注(可能因为他们看起来像未来时间的预告者),但对于当今 美国更广泛的社会,他们的意义从来不是明确的。
当今年轻人的不愿承担有别于 Keniston 所描述的类型。它没有中世纪美国疏离的年轻 人所表现出的尖锐的意识形态;没有个人的,社会的或者政治的观点;没有关注点和目标。 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使得它成为一种更纯粹形式的不承担。甚至是对不承担的不承担。它 不是针对某种事情的专注,也不是反对某种事情的反应。它更多的是一种缺乏某种东西- 一 种在其他时间和地点被有活力的活动填满的全景景像中的空洞空间。
其他的研究人员已经识别出这种趋势。但比我更乐观地看待它,或者为其提出不同的解 释。比如,心理学家 Jeffrey Arnett 在他所著的书《初显的成年期》中,以一个敏锐的观察开 篇:“在过去几十年,一种悄然的革命已经在美国社会的年轻人中发生。他如此悄然发生, 以至于只能逐渐地,不完全地被注意到。“ Arnett 进一步阐述,鉴于青少年时期已经被延伸 得如此长,我们需要定义一种新的人生阶段, 他将之冠名为”初显的成年期“。这是他所隐射 的”悄然革命“。
Arnett 有关这个现象的立场相当乐观,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暗示:“ 作为今天 的美国年轻人,需要经历激动和不确定, 非常开放的可能性和迷惑,新的自由和新的担忧。” 在 Arnett 的观点看来,今天“非常时期”的漫长过程尤其积极的一面。它给年轻人提供一个最 佳机会,去实现一个充分计划的未来,以符合他们自己独特的天赋,兴趣和渴望。但我认为 这种乐观主义只适用于很小一部分年轻人。对于剩下的人,我们持续关注一个更正确的反应。
我也不认为我们总体来说把年轻人逼得太厉害了,如同有些人质疑的那样。Madeline Levine 将年轻人的无目的归责于过高的期望,父母的压力,以及家庭富裕程度。我个人的观 点是,年轻人因为有高的期望值而茁壮成长(我在十年前就此话题著书),父母可以很好地 满怀关注地与孩子互动。至于富裕程度,我们的研究发现,在富裕的和不富裕的年轻人中有 类似的情况:一小部分年轻人接受到强有力的指引和和深度的参与;大部分都在寻找积极的 内容以让他们的生命富有意义;在每个群体中都有值得注意的少数人流露出极少的征兆想去 寻求有意义的事。所以我相信,我们必须在这些解释之外做进一步深入的观察。
这时,目的的角色脱颖而出。我们必须关注,因为不能在生活中发现一个清晰而真正的 目的所带来的混乱影响将会持续很长时间, 甚至一生。
没有成就的中年
几年前,我与一群刚开始一个教师培训项目的学生开会。这个群体包括一些刚毕业的大 学生。但也有一些相对成熟的成年人。这些学生 30 多或者 40 多岁。在从事多年其他事情之 后是什么将他们引领到这儿呢?我好奇为什么他们在生活中选择了新的方向?
会议结束后,我跟学生们交流。发现年长的学生放弃了法律,医学,军事和商业。在世 人的眼中,他们并没有失败。有些人在公司或专业领域找到了好的工作。但他们全都辞职了, 几乎是相当一致地诉说:他们从未获得一种感觉,觉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确实对自己有意 义。他们感觉空虚和不真实。他们分享了一种压抑的感觉,觉得将时间浪费在了不能反映自 己远大抱负的事情上。 简而言之,他们在年纪轻轻的时候感觉消耗殆尽。不管他们刚开始 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他们的热情都难以在早期成年期保持哪怕一小段时间,更别提长期的工 作生涯。
至少我所交谈的学生们已经进入到中年期,才认知到一种兴趣, 可以给他们展示一个 有意义的追求。可能他们会在教学生涯中发现他们所寻找的东西,也可能不会 - 只有时间 能给出答案。在我遇到的其他案例中,早年无法找到个人意义的工作,在焦虑挫败和迷惑中 慢水煮青蛙,导致无所适从。通常那些看上去最在正轨上的人,表现出最严重的疑惑。一位
30 岁的心脏病学医生,最近向我请教建议。在他短暂的职业生涯中,这位聪明的年轻人已 经拥有业界声誉,他是美国东南部高难度心脏手术顶尖专家之一。自然而然他的技术供不应 求。问题是他厌恶这份工作,厌恶到了每天早晨都难以从床上爬起来的程度。 尽管他尝试 着从他为病人救死扶伤的工作中找到满足感,他依然不能摆脱一种感觉。从儿时起,他就总 是为愉悦别人而安排自己的生活。他的不幸福是显而易见的。他焦虑不安的坐在那儿谈论。 他对未来的恐惧,可能让他感觉跟现在一样。在我跟他谈话的时候,他正处于要放弃他长期 的医学培训的临界点,想去寻找一份工作,让他能找到更多个人的意义,他对那份工作将会 是什么?一无所知,然而他的不适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急于要转换到未知,也比待在现状看 起来对他来说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与这个故事相反的,是我之前提到过的 PBC 纪录片中的一个。并不是每个在因学历而 滑落,影片中的学生最终都在大学游荡或者退学。困乎此种情况的学生中,有一个年轻女孩 叫 Brittany。像影片中描述的很多学生那样,Brittany 变得沮丧。因为她说,“我找不到任何 事能让我想来学校。没有什么挑战,我没有真正考虑事情。。。。。我只是好像不知道我是谁, 我打算干什么,我想干什么,这确实发出了警告。” 但与纪录片中的大部分学生不同,Brittany 是幸运的。就在她打算离开学校的时候,偶然遇到一门行星物理的课程。这门课是她科学课 程的一部分。出乎意料的是,她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老师注意到了她的兴趣(很大程度是 因为这份兴趣本身就很特别,使她从同学中脱颖而出。) 他邀请她坐下来认真地谈了谈。这 次对话说服了 Brittany。她可能对科学有一种天分,她甚至对此有一种内心的召唤,当 Brittany 完成大学课程时,她注册了一个行星物理研究生课程。“有时候”,他的导师之后若有所思, “仅仅一点点鼓励就可以使情况大不相同。”
但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这么多学生深陷泥潭?今天的年轻人所需要的,用来找到目 的感的指导 - 一点点鼓励 - 在哪里?
在本书中,我提出质疑,问题的一个显著方面是:那些年轻人赖以指导的人,对于缺乏 目的感这种现象没有广泛认知。的确,在能影响年轻人的文化载体(媒体,学校,政府和宗教 组织)上,也找不到这些内容。尽管我们的社会对年轻人有很多的关心和关注,但关于这个 问题并没有很多的理解。 是时候聚焦于我们如何帮助他们去发现他们所寻找的生命意义。
目的,承诺,和青少年及社会的福祉
为什么目的感重要?年轻人以一种激励感和远大的抱负去追求未来,这能对他们起什么 作用呢?当然,对社会的益处不言而喻,没有年轻一代人致力于承担一个需要修复的世界的 诸多挑战,很难想象如何能实现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我这本书的首要关注点不是关于社会的, 是关乎年轻人他们自己的。我在整本书贯穿始终阐述的是:找到一个清晰的生活目的,对他 们实现生活的幸福和满足是基本的,同时,在我们当今的文化氛围之中,要这么做是相当艰 难的。
我所指的“生活目的”到底是什么呢?目的是一种最终的关注,是对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最 终回答。为什么你做这个?对你来说为什么它是紧要的?为什么它是重要的?对于驱动大部 分日常行为的即刻的目标和动力,目的是更深层次的理由。
短期的愿望转瞬即逝。一个年轻人可能渴望一份好的考试成绩,一次大学舞会的约会, 一个最新潮的电子游戏机,一次篮球队的首发,或者一所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些是愿望, 它们反映当下即刻的目标,可能有也可能没有长期的意义。与之相反,一个目的,它本身就 是一个终点,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人可以改变目的,或者增加新的目的。但目的的特征是 能经历足够长的时期,以便履行一个严肃的承诺,朝着那个目的取得一些进展。目的可以左 右整个一生,不仅给予生命意义,而且给予持续学习和进步的激励和驱动力。
我们如何帮助年轻人找到通往目的之路?好消息是我们现在足够了解目的在一个年轻 人生命中的价值,也知道年轻人如何可以建立目的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主动的步骤去引领 年轻人有效地踏上征途。下一章我将介绍发展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更新领域的重要发现,有 关如何和为什么目的感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如此有价值的角色。第三,四章描述了我们自 己针对年轻人目的感的研究结果。在结论一章,我给有意愿帮助年轻人找到积极目的的人提 供一些建议,告诉他们如何扮演一个建设性 - 可能是决定性的角色,以便让年轻人踏上征 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