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班教你育娃儿,班主任教你育娃儿,老付教你育娃儿,三个名字应运而生。
最终版本为“班主任教你育娃”,但我更喜欢“老付教你育娃儿”,既有作者的身份特征,又含有儿化音,带来亲切感。
我很佩服发起者,虽然交集不是很多,但是对她还是有初步的了解,一节“神奇老爸”的特色课,让我产生对她深深的了解。
她发起的“班主任教你育娃”感觉大致的方向应该针对的是教师家的孩子,或者是少数的家长群体,为既有班主任身份又有家长身份的同事们解答;又有面对孩子的“疑难杂症”的家长给予困惑解答。
她的流程大致是通过日常的案例积累,结合她的经验,书写一篇篇公众号,发到群里进行展示。这样能看到的人群,寻找自己所需的解决点。
她的人员召集令很快,不经意间就建立起强大的人群,其中含有知名教师等各个群体。那么说明这是一个需求的趋势。我们没有接触,没有深入,但是不代表没有这个需求。
而我想做的,和她的方向大致是一致的。
我明显的弊端:犹豫、准备中、未开始。这个方案在我脑海里已经持续有一、两年时间,一直在思考、停滞、在准备、在找一个恰当的动机……,就是没有开始运转起来。
我的方向:我们出发点应该是一致的,但是我们的需求不一样,所以在走的形式、内容可能也略有差别,想法可能更加深入一点,顾及的方方面面要考虑到。
我的人群:最初的出发点是家长,但是经过付老师的建立,我觉得我定位有点低,可能达不到我预想的水平;所以,最终的群体还是需要进一步扩大与精准。还需要进行思考。
所以,我觉得我应该赶紧形成一个大方案,包含细小的各个方向,自己想做的、有需求的等等。由一到多,由多到汇聚,让这个想法赶紧落地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