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中庸〉学习笔记317》
今天是己亥年乙亥月癸酉日,冬月初七,2019年12月2日星期一。
第二十章【"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者,蒲芦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䘵,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稟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迹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上一节讲了道和德二字。
德字,解释为灵明知觉的天赋能力。当然完全正解,但不是唯一的正解。比如,德的另一个解释是"行道有所心得",显然,这个解释较之前一个就是更为深入一层的了。
也就是说,德字是多义字。多义字的意思是说,同一个字放在不同语境中,反映不同的含义。
多义字还是比较简单的,更复杂的是双关词,即,在同一个语境里,这个字同时反映两个以上的含义。这种情况,解释起来就很冗长麻烦,最好是不解释,所以读书要求"玩味涵泳"。
解决一字多义和双关语境的问题,单靠工具书没用。窃以为,读历史和哲学原著为先头部队,把自己带入其中,体会更加深刻复杂丰富的况味,而不用一句"多元化"就打发了,这样之后再读一些专业书和工具书,效果好,因为能写出生命和人生真谛,使世人得以闻道的书不多,但恰恰就是这些书,才是通达学问的天梯。这就像经师易得,人师难遇一样。对此,我算是颇有感受的亲历者,虽然打小就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然而,因为选书不真,却越读越浑,直到遇到恩师,清空了原来的书架,按照十字构架法,儒释道西视野下重零读起,历时五年,方始稍有所得。
同样重要的是时间。很多事,唯一明智的选择是交给足够长的时间,以获得有益的结果。
多义词的议论,实则缘于重读海德格尔的《通往语言的道路》一书的经历。首先,书中表明,海德格尔唯有借助双关语方能陈述语言的命题。这得益于德语的丰富性。中文也具有这种丰富性。其次,2017年我就通读过一遍,当时毫无收获,甚至不知所云。事隔两年后再次重读则处于秒懂的状态,这种电光火石般的连接令我震惊不已,甚至怀疑是不是误解或幻觉,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稍稍定神之后明白了:无他,这是时间发酵。我只管受纳这份时间的厚礼就是了。类似这样只有重读之后才能读懂的情况不少: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均属这种情况,其中《逻辑哲学论》2015年就啃过,同样毫无收益,根本看不懂:薄薄的一本册子,有如千斤重锤般击打我的自尊心。经过时间发酵,重读时,秒懂的效应瞬间迸发。还有《中庸》,2015年的学习笔记三个月完成,现在回头审视,属于小学功课,属于文白释义和浅释道理的层次,算是知道了一些名词,却不能体味概念所包含的现实,更不能体味在今天的语境中这些意义发生的变化和获得的发展。
除了时间发酵,更需人师点拨和良友助益。也就是说,秒懂绝非只是时间效应。前段时间,师父指出我的错误和挫折,根源在于心性修养的缺乏和不足,这让我换了一个角度审视,也让我时时警觉于心性的疆域,无论做事亦或读书,莫不处于此种警醒的状态中,这使得过去为了求知的目的,转化成如今为了跟心在一起,为了让圣贤活在我的身体灵魂里。这份点醒,使得内在性的世界仿佛新生儿般苏醒,所读的旧书亦焕然一新。
读书、人师、良友,时间和心性,中庸之道,须臾不可离。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中庸〉》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