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9盛郁荣李---上海滩四大豪门
小武赞道:“不得不说,罗迦陵是中国新一代女性中某一类杰出的代表,是近现代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财富独立的妇女之楷模。若不是在那个剧烈的变革时代,她的光辉多半被偏见遮盖住了,原本可以给女性权益带来更大的社会意识!”
八角点了点头,笑道:“你说的是。如果女性权益真正得到重视的话,刚才所谈的惊天财产继承案应称为‘罗迦陵遗产案’,而不是‘哈同遗产案’。”
“原因在于,当罗迦陵支付了1700万元的遗产税以后,‘哈同遗产案’在1931年就已经结束了;所以当后来再次瓜分遗产的时候,就应当是‘罗迦陵遗产案’了。然而无人意识到,自1941年起的遗产二次分配、完全是对于法律和舆论的操弄,这就证明民国时期的女性权益并未得到真正的认同。”
“当然,近代对女性权益的社会意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民国的豪门富户之中,涉及到女性的继承权纠纷也绝非个案,而是随着时代的思潮演进、不断地剧烈斗争、滚动向前发展的。”
小武眉毛一扬,讶道:“哦?女性继承纠纷绝非个案?那还有什么著名案件?”
八角捋须点头笑道:“当然还有啊!对比‘哈同遗产案’,上海滩豪门之首、‘盛宣怀遗产案’的社会影响还要大得多了!由于盛宣怀有9个儿子、8个女儿,这场男女之间的对簿公堂在社会上就更有轰动效应了!”
小武精神一振,道:“好啊,这场官司也请你给说说。”不过突然想起一事,打断道:“先等一等。前面你提过上海滩有四大豪门,盛宣怀一定在内,对吧?你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他们都是怎么发家的?我可能知道其中一部分,但是很不全面。”
八角点了点头,随手大袖一挥,顿时有一张白纸从袖中飞出。不等白纸落下,小武连忙上前伸手接过,一瞧上面是一个表格,正好列出了上海滩四大豪门---盛、郁、荣、李四大家族---的简介。
图表11上海滩四大豪门
只听八角侃侃而笑道:“既然案子牵涉到盛家,那就放在最后说。先说郁家,发源者是嘉定县南翔镇(当时不属于上海)的郁润桂和郁润梓兄弟俩---俩兄弟的家庭后来在上海被称为大郁家和小郁家,而郁润桂也是上海滩最早的一位首富。”
“1785年(乾隆五十年),郁家兄弟之父在家乡过世,于是小哥俩陷入了没饭吃、面临饿死的绝对困境。不过当地常有一些柴片船、顺苏州河开往上海县运送烧柴,于是十三岁的哥哥便带着十一岁的弟弟,搭便船出去讨生活。”
小武讶道:“居然还是在康乾盛世的时候?那时候上海还没有开埠吧?而且在嘉定这种鱼米之乡、小哥俩竟然会贫困到将要饿死的程度?”
八角点头哂笑道:“正是如此。当时虽称盛世,但民间普遍贫困已极!而且小哥俩‘搭便船’只是说的好听,其实身上一分钱没有,只得仗着身子轻、趴在小乌篷船的顶上‘偷渡’。可是船开了没多久,船娘便开火仓、下馄饨。”
“船老大突然听到了一阵奇怪的声音、从船顶上传来,于是便出舱查看上面,随即‘活捉’了两个小不速之客。原来是因为两天没吃饭,郁小弟又闻到了馄饨的香味,实在控制不住,肚子里发出了咕噜噜的叫声。”
小武摇了摇头,汗颜道:“真是够可怜的,然后船老大怎么办?”
八角捋须道:“船老大夫妇也觉得小哥俩可怜,便乘了两碗馄饨给他们吃。于是兄弟俩狼吞虎咽,半天才缓过劲来。郁小哥随即提出,兄弟俩愿意跟着跑船,随便干什么都行,只求有口饭吃。”
“但是那船老大很犹豫,寻思了半天,突然问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问题:‘刚才你们吃了几个馄饨’?”
小武大惊,道:“这是什么意思?”
八角微笑道:“由于已经饿了很久了,突然吃上了馨香可口的馄饨,郁小弟只顾充饥、根本记不得自己吃了几个。但是出乎预料之外,郁小哥虽然同样饿了两天,面对这个‘惊世骇俗’的问题,竟然能够准确答出:自己刚才吃了13个馄饨!”
“随后船老大吐露了用意:因为自己本钱短小,最多也只能养活一个小孩子。于是考验‘合格’的郁小哥便留下来帮忙跑船;至于郁小弟,等船到上海以后便放他下来,从此在码头上当苦力、帮别人搬米袋等等。”
小武连连摇头,不忍道:“真是生活所迫呀,11岁的小孩子哪里扛得动什么米袋?”
八角微笑道:“但不管怎样,郁家兄弟从此有了生计。郁小哥聪明伶俐、郁小弟吃苦耐劳,等他们对码头、船运等水上行当逐渐熟悉、人也逐渐长大了,便凑钱和借钱买了一条沙船开始经营航运。”
小武眉毛一挑,道:“什么是沙船?”
八角捋须道:“沙船是海船的一种,主要是用来跑近海航线的。”
“就江南而言,若不考虑跟外洋通商、通航,其航运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走大运河的内河航线,将江南的粮食物产等等运往天津、北京;另一条是从上海出发,走东海、黄海的海上航线,终点是天津港,其运输功能与运河航线相似。”
“若选择海上航线,那么从上海到天津的海船、基本都是满载出发;然而从天津返航去上海的船、多半都是空舱,因为北方物产值得运回上海的不多。这样一来,由于空船在海上行驶危险性加大,所以海船往往会在天津附近装满沙子,用来压舱、然后返航---所以得名为‘沙船’。”
小武这才明白,点头道:“学到了。原来沙船指的是专门跑上海港到天津港这条航线的海船。”
八角微笑道:“所谓‘时势造富豪’!原本在元、明、清三代,大运河航线一直是南北经济主脉。”
“然而在清咸丰年间,黄河大决口,间接造成了大运河淤塞、南北漕运堵断---而且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朝廷也无力去疏浚大运河,于是漕运不得不改成以海运为主。”
小武恍然大悟道:“所以对于跑沙船的人来说,黄金时节终于到了!”
八角点头呵呵笑道:“而且这其中还有不为人知的猫腻存在。对于江南的地方官来说,他们对海运的期望,只不过是跟以前的大运河运输功效齐平,只要不耽误自己的业绩、不影响乌纱帽即可。”
“如果北运粮食等大宗货物的时间、运费、损耗与先前的运河方案相当,他们就完全满意了---没成想这就造成了沙船业的暴利!”
“据郁润桂自己说,接下朝廷的订单之后,一艘沙船在上海和天津之间跑一个来回,纯利润就能够买下半条船!如此一来,随着源源不断的海上漕运任务,郁润桂的船队很快就以几何级数膨胀---二十变四十、四十变八十……五百变一千……这样就发了起来。”
小武大为惊异,思索道:“既然都跟以前大运河漕运的要求一个样,为什么沙船业会出现暴利呢?难道海运的成本、真得比河运小那么多吗?”
八角呵呵大笑道:“两者的成本原本相差不大!只不过,大运河的问题,就是沿线站点太多!”说着,八角又是大袖一挥,甩出了一张白纸,上面是一首大运河站点口诀---明朝的《水驿捷要歌》。
图表12大运河沿线水驿站点口诀(明朝)
小武一边读着口诀,一边听着八角言道:“大运河沿线的站点,就如同这首歌诀上所说的那么多---因此才需要编制口诀、以便让人背诵。”
“然而这背后隐藏的一个猫腻就是:每个站点都会‘收税’、或者叫做收‘管理费’,以各种名义从经过本地的货物上剥一层皮,作为本地官吏人等‘看不见的收入’。几百年下来,有太多人‘靠水吃水’了!”
小武豁然开朗,连声道:“如果将大宗货物改从海上运输,那就没有沿线人为的盘剥了!所以‘运输成本’一下子降低了许多!”
“而如果没有人愿意深究这个历史猫腻的话,那以前被众多站点层层盘剥的通关成本、就全部变成了沙船队的利润!难怪变成了暴利!暴利其实根本不是来自于‘运费’,而是来自于各种‘附加费’!”
八角笑了笑,点头道:“现在你明白了?顺便说一下,大运河的阻断淤塞,还间接给上海催生了一个著名的黑帮---即青帮。”
小武惊讶道:“这又是怎么一会事情?”
八角简要说明道:“靠运河吃饭的水手们,清末之时大多都是顺长江而来的安徽安庆人---他们顺理成章加入了漕帮。运河淤塞等于敲了他们的饭碗,随后听说上海能够找到生计,解散的漕帮便群起去了上海---多半在码头做搬运苦力。”
“按‘报团取暖’的惯例,以安庆人为主的苦力便形成了一个新的帮派---‘庆’帮。又因为不谙社团行事规矩,他们引入了‘洪门’分裂出来的职业黑老大为本帮首领---‘洪门’的前身是明末清初的‘天地会’,乃是具有300余年历史的超级帮派,其核心曾从闽、粤迁往美国檀香山,后又迁回中国的上海。”
小武恍然点头道:“原来是这样!所以在上海,庆帮逐渐强大了起来?变成了可以同洪门分庭抗礼的又一大势力?”
八角点头笑道:“而且上海人为了图省事、就用颜色的谐音来命名这些帮派---洪门就称作‘红’帮;庆帮就称为‘青’帮---这就是‘青红帮’称呼的由来。”
小武点了点头,恍然道:“青帮的建设和兴起,本身也参考了红帮的组织结构和行事规矩!所以两者虽然成员不同,但却适用同一个‘经营方法论’!从这点来看,青、红帮也的确是同类的组织!”
“而且看来,上海的兴起与大运河的衰落之间,就如同是一个跷跷板的关系!在‘洋务运动’以前,这种变化已经悄然发生了!”
八角点了点头,又笑道:“顺便说一下,大郁家和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交情非浅。郁、胡两家都系晚清商界名人,彼此之间还是亲家(郁润桂之曾孙娶了胡雪岩的女儿)。”
“胡雪岩在沪的生意往来,多有得到前辈‘上海首富’的照顾。由于胡雪岩本人常驻杭州,在金融方面很不方便---胡雪岩的融资行为(很多还是左宗棠需要的)常常需要郁家人帮忙牵线搭桥,或者干脆由郁森盛号(大郁家开的银庄)直接借钱给他。”
图表13大小郁家族谱(部分)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恍然大悟,回忆思索道:“太平天国攻克杭州之时,胡雪岩在上海生活了好几年,想必就是在那时候结识了大郁家!看来除了左宗棠之外,他还遇到过其它的贵人!”
八角嘿嘿一笑,道:“前面讲过的课,你还没有忘掉,很好。现在说说荣家,也是兄弟二人发家---荣宗敬和荣宗铨---后者一般被称为荣德生(德生是他的号),而他也喜欢别人以号来称呼自己。荣家是无锡人、家境原本就还可以,荣氏兄弟之父就已经在上海同别人合资开钱庄了。”
“1887年(光绪13年),荣宗敬来到上海的钱庄里学徒。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倾向于投资实业,并且运用了近代化的运作模式---与其它人合资集股建厂。于是近代民族工业中最关键的部分---面粉厂和棉纱厂逐渐形成了气候。”
小武点了点头,笑道:“荣家两兄弟的确是以‘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头衔而闻名于世的。”
八角点头道:“在高等教育方面,荣宗敬也有过不少投资,并且发表过《实业救国刍议》等书。”
“荣德生布其后尘来到上海,也逐渐参与了实业方面的合资集股,并且同大哥配合得很好---荣氏产业主要分布于上海、无锡、武汉、济南等地,大约有十几家面粉厂、十几家纱厂---管理难度相当大,一个人还真管不过来。”
“荣氏兄弟的经验在于:充分使用进口的机器来实现大规模生产,确保粮棉的科技含量世界领先,因而可以抵御西方、日本的同类产品倾销。而且他们在资金运作方面有着天生优势,总是能及时募集大批量的资金、大手笔购买机器和原料,支持民生物资的扩大再生产。”
小武赞道:“原来是这样!荣氏兄弟倒是真正追随张謇‘实业救国’的路线的。而且不同于科举出身的张謇,荣家原本就是世代商人、精通于工商业,干起实业来、自然驾轻路熟的很咯!”
八角笑道:“值得一提的是,除‘在商言商’的本业以外,抗日期间荣德生在大后方建立多个新厂,回到上海也拒绝同日伪势力合作,很有民族气节。然而在日本投降以后,荣德生却两次被绑架,幸而安然脱险。”
“解放后,荣德生父子及时出手,帮助新中国稳定了经济秩序;其子荣毅仁被誉为‘红色资本家’,甚至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搞活中国经济也立下了巨大功劳---因而顺利当选为共和国副主席。”
小武称羡道:“‘红色资本家’,果然了得!”
八角呵呵笑道:“再说一下在上海滩排名第四的李家---这也可以分成两脉。”
“然而不同于郁家、荣家,两脉间乃是亲兄弟;李家的两脉彼此间毫无关系---实际上是两个李家:一个是宁波小港李家,一个是安徽合肥李家。”
小武诧异道:“原来这个李家是一分为二的?”
八角捋须介绍道:“宁波小港的李也亭发迹史很简单---他在1821年(道光元年)来到上海打工,从沙船搬运工做起,后来逐步成长为沙船业巨子。”
小武奇道:“这跟郁家的发迹过程很相似?”
八角点头笑道:“这体现了上海作为中国航运中心的必然结果---一定会造就出几个航运巨擘---同样的例子还包括了后来迁居香港的董建华家族。”
“至于安徽合肥的李家,基本上大都是清末重臣李鸿章的后代。由于李家前后参与了‘洋务运动’的人数量不少,也因为世交盛宣怀家族的提携,所以后人在上海靠工商业发家的挺多。”
“其中最主要的是李鸿章长子李经方一系子孙。不过由于李经方是过继之子(实为李昭庆之后),所以在上海的这部分李氏子孙只能说是属于合肥李氏一脉,倒未必都是李鸿章本人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