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朱自清先生对《周易》和《尚书》的概况,是它们离我们太久远了,又因为里边有一定的专业词汇。所以,同学们读起来肯定有一定困难,甚至有的同学可能比较抗拒。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经典常谈》在课文中的定位虽然是选择性阅读,就是你喜欢《说文解字》你可以读这部分,你喜欢《诗经》你也可以选择这一部分来读,但是这本书是中考必读书目,换句话说就是中考重点书目。所以,不论我们喜欢不喜欢,都得读。当我们遇到自己不喜欢的部分,我们可以跳出来纵观全局,而不是被它吓退。
朱自清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我们去读经典做个引导,所以并不会写的多么高深。只要我们明白每一篇内容的逻辑关系,还是可以窥得一二的。
拿《周易》内容来说,初读,在我们今人看来,就像朱自清先生所说可能带有一定封建迷信色彩。这一部分从《周易》的起源、演变过程和地位做了概述。最开始,商民用甲骨卜吉凶,他们会将卜的人,时间。卜的问句等用刀笔刻在甲骨上,这些在甲骨上的文字就是卜辞。卜辞分为多种,比如有断定吉凶的辞叫做繇辞,繇辞也可以分称为卦辞和爻辞的,他们都是卜筮官占卜的记录,这些卜筮官又将这些记录按一定顺序编辑,就形成了《周易》这部书。
在《周易》这一部分,又简述了其自战国末年开始的演变过程,最开始在战国末年儒家借着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到了汉代,周易上升为儒家“六经”之首。
总之,《周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既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更孕育出生生日新、穷变通久的东方智慧。成为我国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
《尚书》这一部分,朱自清先生也是从它的内容和发展历程大概做了阐述。它是中国最古的记言历史。当然,商代的甲骨卜辞和两周的金文也多以记言为主。《尚书》的时间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内容是号令。那什么是号令呢?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其发展历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充满曲折离奇的故事。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开始,伏生私藏《尚书》,仅存二十九篇。伏生是谁?他是护书和爱书之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逃回山东老家,虽然一路上颠沛流离,但他保存下来了《尚书》一部。到了汉文帝时期,到处找寻能够讲学《尚书》之人,听闻伏生的事迹,想要招他进朝,但此时伏生已年逾九旬,不能出行。于是,汉文帝便派太常掌故晁错到伏生家中当面授受。之后晁错将所学二十八篇带回都城,入藏大汉秘府。《尚书》才得以流传开来,就是《今文尚书》。汉景帝时,从孔子旧居中发现一些古文经传,交由孔子的后人孔安国整理,就是《古文尚书》。汉衰帝时期,刘歆想立《古文尚书》博士,引起了著名的今古文之争。之后,张霸和王肃做了假的《古文尚书》,一直到清朝才被拆穿。令人唏嘘,感叹《尚书》能流传到今天太不容易了。
《尚书》是最为重要的儒家核心经典书籍,历代儒家研习都要通读和理解此书, 《尚书》也是一本上古的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没有《尚书》等典籍就没有我们的历史,而没有历史,谈何文化传承?在这些典籍之中,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些文字,而是透过这些文字,支撑起的精神。
通过这些整理,希望咱们同学对《周易》和《尚书》有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其实,它们也并不陌生,我们在做的许多课外文言文都来自于这些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