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们相信谎言的可靠方法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区分耳熟的话和真话。独裁者和商人都了解这一点。
——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
这是一场漫长的阅读,时间越久,对里面的认识会越丰富,效果会越来越好,让快节奏的生活慢慢静下来,有时候,好像不是为了获得更多,而是能长久留下一小部分重要的东西。
思考,快与慢
思考分两种,大多数的时候体现的是快的一面,直觉的表现出情感、经验、感性这些因素,而慢的一面是体现在逻辑、数理和概率上体现出严谨缜密的一面,考虑时间长,费力。
某某专家都是骗子
然后举了股市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毫无规律的变化中,凭经验得出结论是不理性的,事实也确实如此,没人敢说自己能预测未来走向,只是根据相关影响因素来进行猜测,巴菲特曾说自己只敢投了解的传统行业,对互联网行业并不感冒,这么说来,能预测股市的人一定是骗子。
医生和医学专用师在对用户的病情做出判断时,医生说的诊断是凭经验得出的,可以不假思索告诉你,但你问的病情结果会很不靠谱,而医学专用师是通过系统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来的报告,周期长,准确率高。
能讲跟会说还是有区别的
每一句话都可以体现出思考的快与慢,顺序的不同带来的结果很可能完全不同,一个故事在不同的场所和不同的时间点讲出来的感觉可以产生不同的版本,媒体喜欢炒作某位明星,通常会去从明星说过的话里截取一段话过来捏造一番,这完全是断章取义,但观众哪管事实真假,娱乐就是目的。
没病和犯病的心理反差
人的想法在不同的状态下是很特别的,比如得了结肠的人想用生命去换康复,而未得结肠的人宁愿牺牲长寿而放弃做手术,可见生活的两种人带来两种想法,也能说明病人的幸福感跟生活满意度的评估有极大的不同。
快乐和痛苦
人们对于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时,往往偏好享受短暂却强烈的快乐和更怕短暂强烈的疼痛,前者可以看到富二代吸毒入狱的原因是想要获取“嗨点”,结果做了违法的事还蛮享受,后者可以拿生孩子时的感受来体会,从进化的角度讲,快乐让我们拥有了对美好的追求,痛苦让我们知道自己还活着。
概率事件
当我们遇到不幸的时候,我们该怪谁呢?衣服是不阻燃的冒牌货,着火烧伤了自己,去电影买电影票时掉了票钱是要再买?家庭走了二十多年,突然发现过不下去了,夫妻相互责备,这又怪谁呢?你也许会说怪对方呀,不然就没有这么倒霉了,也许会怪自己当初怎么没意识到事情的后果,不然就不会这么糟糕了,其实这不过是一种心理的作用,对与错也没有绝对的答案,大家心里模型各不相同,仔细想想,政府采取的行动,媒体广泛的传播,都是为了一定的心理安慰,你这里得到了保证,另一个地方就会开始重复这样的经历,好货跟低价是矛盾的,真实的丑陋和美好的描绘是矛盾的,常规和意外的情况也是矛盾的,所有事件的发生是一个概率性问题,也说明此起彼伏的原理。
宗教信仰不能改变自己的悲伤
宗教并不能使自己的悲伤减少,这句话很有道理,通常自己会悲观的理解,既然这样还谈什么宗教信仰?但仔细想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宗教是培养我们一种习惯来约束自己,跟中国的礼仪道德一样,不讲道德的人常常因为自己的肆意妄为而颓废,做什么都不被周围人认可,最后变成什么都不懂的废人,而懂事理的人知道,面对一件困难的事情时,是需要付出一定痛苦换来想要的结果,所以遇到失败带来的悲伤并不可怕,反过来提醒自己怎么做才是对的,改变方向重新出发,不断的尝试和努力,直到完成,回头看去,那些悲伤是对未知的一种迷茫,世界之大,选择之多,难的是选择自己觉得满意的一条独木桥,饶了一圈,当你爬上山顶看看山下走过的路,有多少是重复的、错误的?最后,我觉得,我们的悲伤并没有减少,只是让时间换来了成长,成长换来了规律的生活。
面试的印象打分
面试的时候会有峰终理论的因素,让人深刻往往是在唤起面试官对你的肯定时,如果很平淡的话,面试官很容易把你忘记,经验自我来说没什么值得点赞的,这时候会觉得面试官是感性的,只根据某些点作为起点来评价你的表现,反过来,如果面面俱到的话,有时候不好的地方也会因为大部分的好让面试官产生聚焦错觉,产生意外的结果,换句话说,简历里面不好的地方在面试时通过出色的表现都可以产生新的可能性。记忆自我通常会是让你印象深刻的一些事,也许是很痛苦的,但时间像给你一瓶忘情水,其他的一切烦恼都是浮云,而你要是经验自我,你哪怕不去回忆,也会通过感知意识到有什么事情要去做,它就是直觉。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在中国流传着很多经典的道理,比如“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影响可以在书中看到记忆自我的感受,尽管整个过程中,好的东西比不好的东西多10倍,但是大家会以不好的地方作为标准,断章取义,流传出很多奇葩的结论,反过来思考,宁愿好的地方少一些,也不要犯过多的错误。
穷人幸福吗?
穷人的幸福值很低,为钱所累,但也有自己的小快乐,累了喝点酒,吃点小菜,舒舒服服躺着睡一觉,而富人幸福值很高,有自己的自由去改变环境,但是会缺失自己的小快乐,在吃巧克力的时候不会想着多美妙,而是想着会多值钱。这样看来是挺公平的,所有人都会有得有失,事实并非如此,用马斯洛需求层次来看,穷人得到了自我满足,丢失了自我价值,而富人则拥有了一切,这是座金字塔,富人比例少,不过作为富人多的是比穷人多自由的享受,大部分人的一生注定是沙漠里见不到光的沙子,也没有什么遗憾,都是一样的生命周期,幸福的方式可以丰富多样。
算命,其实是可信的
算命的人总给一些人很准的感觉,但另一些人却总不会信,不相信会有如此神奇的人能预测未来的命运,换成我们来说,该相信什么样的人呢?真诚的朋友也会说错一件事,因为他的朋友会相信一个不靠谱的朋友给的答案,如果无法相信朋友的经验,就会去通过大量调查或讨论等方式相信一群人的观点、相信实际数据总结的规律,如果不成立,那就相信一个可能性,跳出这个理解,我们会发现自己是会变化的,那些不相信算命的人是不理解算命的人而已。
眼见为实?
为什么要去思考,眼见为实不就行了?见到恐怖的事情我们会害怕,于是就知道了下次见到恐怖的事情就会害怕,但是对于同一件恐怖的事情见了无数次就不再恐怖了,这时候对第一次见到此事的人会说多见几次就不恐怖了,但前后是自相矛盾的,所以我们需要思考。
场景的变化导致人流的变化
有一次晚上在一家饭店吃饭,这家饭店点菜和收款都是通过桌上的二维码来实现的,服务员只是成了上菜和收拾饭后的餐具,四十多个平方的空间让我们体会到一种特殊的安静,而且他们的下班时间也很早,我们在吃饭时讨论了这样的点菜方式,其中一位觉得这没什么,只不过换一种方式而已,我就聊起了这本书的意义,就是通过生活中的事情微妙的变化所带来强烈的反差,如果不细心思考,我们是很难说清楚这一现象的,另一位好像听得似懂非懂,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经常在某家超市购物,结果在这家超市被刺杀,而另一个人平时在另家超市购物,但这天那家超市关门了,来到这家超市被刺杀了,他们两个人带来的损失谁最大呢?大部分会觉得第二个人,这是一种心理作用,反过来,为什么第一个的感觉要弱些,说明了变动带来的损失是不变带来的损失更让人痛苦,可不可以在心理角度来降低大家的感受?再回到这家餐厅,如果能有音乐替代这种模式带来的安静,是不是就减弱了用户对餐厅不好的印象?
精彩的错觉理论
聚焦错觉
在判断时,我们大多数都很难做到理性的分析,也就是个人的信念和偏好是否合理,有时候会产生聚焦错觉,比如工作的不顺心不是工作导致的,而是家庭原因,但结果是工作没有做好。
麦克白效应
这本书介绍一些有趣的思考方式,麦克白效应,比如你遇到了丑陋的事情后,就会想买清洁方面的东西来清洗自己,看起来是荒谬的,实际上是想通过一些行为来改善自己的心理,还有比如自己的生活变的富裕之后,你就很想脱离之前的朋友圈,追求想象中的美好世界,但结果往往会让自己失望,因为自己几十年形成的思想,很难提升到像贵族那样的思想,你最终认识的人也只不过还是同类罢了。
曝光效应
曝光效应,在讨论某些问题时常常被那些有气势的人所影响,最后忽略了理性的思考,了解乔布斯的人知道,用户的观点是毫无价值的,做好一部手机是需要更专业的思考去分析需求,用户的反馈是为了修复体验过程的bug,如果以用户为主导,产品的成本将成为无底洞,因为用户是霸道总裁。
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根据出色的外表就会觉得对方的能力强,如运动员的身材好,就会觉得成绩会不错,美女长得漂亮会觉得具备温柔善良的美德等等,其实是没有必然的关系。
叙事谬误
叙事谬误,总是会根据一些吸引眼球的事情的发生去叙述自己身边的事,寻找一些牵强的理由,并信以为真,其实也是一种谬误,他们关注的只是少数重大事件,而不是大多数未发生的事情。
后见之明
后见之明,有些恶劣的情况不是根据过程的合理性来判断,而是根据结果来判断。比如保守治疗就是通过患者多检查,请教专家更多病例,未必奏效,与其说是对病人有益,倒不如说是保护了医生,也会产生利益冲突的隐患。在企业中,成功和失败会夸大领导风格和管理措施对公司业的影响,因此基本上没什么用,总裁有绝佳的洞察力和超群的能力,还是不能预测这家公司是如何运转,他的预测跟抛硬币强不了多少,所以不必盲目的自信他们能给你带来多少有价值的预测。有趣的是,在过去的20年里,评价最差的公司比最受推崇的公司的股票收益还高,你又能说什么呢?很多不确定的方面,很难去做出正确的判断。
辨别内容真假的技巧
昨天看到别人转发的一篇文章讲到宇航员的笔究竟是什么材料呢?广为流传的是花了200万美金的研发费用,最后竟然是一个孩子提到的铅笔,我们几乎毫不犹豫的为这个答案点赞,简直太机智了。可事实果真如此?作者揭秘了此故事的三个坑,第一个坑是费用没那么高,第二个坑是为了宣传吸引造笔的商家来合作,第三个坑是铅笔在太空中不太安全。然后分析航空用的是什么笔、为什么用这样的笔等,虽然有点打大家的脸,但通过大揭秘告诉大家,什么是错误的内容,该如何来辨别。提到三点,第一点,体验,用航天、高昂费用等大气的词让我们产生信任,却忘了去思考对错,第二点,理解,看内容讲的是什么故事,什么样的目的,第三点,分析,通过搜索、找出矛盾、提出质疑等方式来辨别真伪。通过这样的拆解和判断,会看到很多新闻是一种虚构,真实的东西也估计没这么精彩。
最后
看了这本书,我觉得书名也可以改成《思考,对与错》,最大的收获是动态思考各个方面出现的可能性,有时候需要慎重考虑,有时候只需要简单考虑,最重要的是有没有有效解决这件事。对于对方的接收和理解,高晓松曾说过,理论容易让人曲解,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用行走过的路来解释一些问题,或许会更让人接受。凡事无绝对,在不同的场景用适合的方式来思考,无关对错,只有到达了目的,才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