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行切珍惜 ——记锦山第三小学骨干教师课例研修活动

      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一堂好课的三重境界 :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境界。

    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2021年10月21日,锦山第三小学的课堂大赛六年级语文学科暂告一段落。杨晓东主任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景华老师执教的《少年闰土》。我执教的是略读课文《青山不老》,经过学校领导张桂英校长和北京的专家曹琳校长的指导,我们一次次磨课,上课,今天终于站到讲台上。为了以后更好地努力,我对最近备课上课的收获进行了梳理。


张景华老师在执教《少年闰土》
杨晓东主任执教《只有一个地球》
王云飞参与学生小组讨论

      一、语文课如何不散?

    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不散,思路清晰,就要紧紧抓住课文的情感线和方法线。上课要备教材备学生,要读懂教材,本课的单元导语写着“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一部分”。这是我们的情感目标,也是本单元上课的一种境界,青山就是老人,老人就是青山。本单元的单元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学写倡议书”,《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都应是这样的。课文一般两条线,一条情感线,一条方法,如果一节课只有情感,例如《青山不老》,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在老师动情的过渡语中学生确实也可以读得很好,体会得也可以很到位,但是他也仅仅是感动一点而已,感觉语文课没有落地,如果语文课只有方法,如果是一篇说明文,我们往往你一不小心只会关注他的写法,却容易忽略他的情感主线,一种感觉地球美丽的,遭到破坏的惋惜与愤怒之情没有,就容易像一棵枯树没有树叶的生机。我觉得情感线是要放在前面的,导语,情感导入,在情感到位的基础上,再总结提炼梳梳理他的方法主线。所以,我们上课时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语文课如何有厚重感?

      一个不读书,不写作,阅历少的语文老师是不太容易让自己的语文课活起来的。每当跟爱读书的人对话,明显感到自己的词穷,语言生硬而又直接,就连柔软的舒服过度都做不到,一张嘴便让人别人听了个清清楚楚,虽然努力记住那些预设的过渡语,但是,学生的思考我们是无法预料,我们还要准确接住学生发过来的球,听出他的回答是否到位,到了重难点就要引导,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引导,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风大作时,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我们就要分几步让他厚重起来:第一步,问句子的意思是什么,第二步追问牛马的重量和二三丈的高度,这样学生就几个学生的回答是否够宽,第三步试着读一遍,读出意思,再读读出震惊,最后跟着音乐读出对老人的敬佩。理解是为了读,读是为了更深的理解。当把重难点突破了,学生入心了,在同样的时间里收获最多的东西,是不是就叫厚重了呢?

    三、教师如何去倾听:

    1、脑中有目标。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大脑中务必要有清晰的目标,如果记不清楚单元目标,有对课时目标定位不准确,如何去对照学生到底说的和反馈的对不对,学生回答得到位还是不到位,如果只是“还有吗?”“理解得不错”学生怎么会提高。怎么会有收获?

    2、眼中有学生。

    学生是特别希望我们把他们放在眼里的,如果课堂经常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和开火车的形式,就容易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反之,如果我们只是一个人一个接一个问题的问,找那些快速举手的孩子一个又一个得回答吗,我们真的会忽略一大片,快速举手的学生可能很聪明,但是他们缺少的是深思熟虑。而那些不被老师关注的学生便逐渐变得懒惰,不爱思考,进而变成了虚假学习。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更应该关注他们的生活,因为生活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里去。“不舒服吗?”摸摸他的头。这几天家里有什么事吗?从你的字感觉你心情不太好,如果有什么事一定和老师说。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思考,课前熟悉学生我告诉他们,你们有发表自己不一样思考的权利,不管回答得如何,有错的课堂有意思。在本节课中学生积极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也要告诉学生,他的倾听比表达更重要。因为“倾听就是学习”。所以,课堂上训练学生的倾听比训练学生的表达更重要。

    3、心中有思路。

      在语文课上学生的自主后的汇报最能考验老师,学生是主导,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 我们该如何引导呢!通过这次上课曹琳校长和张桂英的校长的指导,当汇报一处之后,如果我们认为这是重难点,我们就可以问:针对这一处谁好别的角度的思考?针对这一处谁还有更深入的思考?如果还想让学生汇报这一段,“在这一段中,谁对别的句子还有体会?”如果我们想让学生汇报下一段,“谁来接着汇报?”开始是这样训练,时间久了,学生也许会慢慢自己去补充、深入了。教师的作用,曹琳校长告诉我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导、引、收、放”,当学生理解不到位时,我们引一下,当学生思考有偏差时,我们导一下,当学生说的散落的你小珍珠这一颗那一颗时,我们收一下,总结出方法精炼出词语,当学生想得狭窄时,我们放一下,我觉得还得串一下。这是教师倾听的功夫,是需要练习的。


       

一路走来,一路感恩,一路花香, 一路收获!

    张桂英校长在本次骨干教师研修活动后的总结,让我对学共体的课堂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

   

每节语文课都更像是一次有目的的旅行,我们必须在出发前好好备课:我们要带孩子去哪?这是目标;我们打算怎么去?这是方法;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应?这是策略;最终反思是否到达了目的地,是否看到了想要的风景?这是效果。

    今天组织了一次发挥骨干教师作用的课例研修活动,由三位旗级教师能手执教了三节示范课,一篇略读课《青山不老》,两篇精读课《只有一个地球》、《少年闰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老师们在观课中,不断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探究学习单的设计及使用,思考怎样串联学生的观点,将学习引向深入,提升高度。

      阅读教学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如何阅读,解决字词识别和兴趣培养的问题;第二阶段通过阅读学习,解决如何读懂文本以获取信息的问题;第三阶段通过阅读实践,开始超越文本,发展合作意识、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我们要在不同的年级有所侧重,在不同的课堂有所侧重,更要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有所侧重,不断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

    我们必须深入思考,部编教材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为何增加了阅读策略单元,三上的预测、四上的提问、五上的阅读速度、六上的有目的阅读,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有指向性,要不断的探究,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高效课堂体现在哪?就是孩子们的参与度和参与率。参与的程度,和参与的人数。怎么样确保每个孩子高品质的学习权?观念必须转变,好比一盘菜,不是教师大讲特讲菜如何美味好吃,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品尝菜的味道,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味道,颜色,营养等等。七嘴八舌交响乐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

        主线问题引领下的中高段课堂流程梳理:

        1.自主试学:围绕主线问题自主学习,这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必须给足时间,让孩子真读真学。此时教师在哪里?不是无所事事的旁观,而是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进行指导,教会孩子自主的方法,如何去批注,批注什么等等。

      2.合作研学:确保每个孩子高品质的学习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举措,这是同伴之间的对话。孩子在组内互相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也要提出学习困惑,还有观点碰撞,合作朗读。此时老师在哪里?当然是在小组里,深入其中去指导小组交流,让每个孩子都发言,互相补充,彼此完善,教会孩子在组内表达自己的观点。

      3.展示互学:这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也称之为全班汇报分享,这里才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要充分备课,面对孩子们五花八门的汇报和质疑,要有应对的能力。孩子们的观点可能是零散的,也可能是肤浅的,我们教师此时又在哪里?首先是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倾听孩子们的声音,然后要积极的去串联孩子们的观点,将思考引向深入,除此之外还要启发孩子们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升华自己的认知。这里的教师必须要游刃有余,不去牵着孩子走,要把握好"进退有度",孩子们说的很好,我们只需要欣赏,孩子们说不上去了,我们必须要上前一步,去发挥作用,孩子们汇报是一大片,我们要给串成一条线。

      4.拓展延学:拓展读或者拓展写,人文主题的升华和写作方法的运用,都是拓展的内容。《只有一个地球》的宣传标语是极好的,《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阅读是极好的,孩子们不明白为啥闰土的外貌会发生那样的变化,为啥闰土和鲁迅从无话不谈到隔了一堵墙,所有的问号画到这里,就可以下课了,因为一连串的问号激励孩子走向整本书的阅读,甚至于走进对鲁迅本人的阅读。

      感谢所有为此默默耕耘孜孜以求的家人们。

      王校长站在学校的角度对老师们提出了希望。

      备好课,上好课,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给学生创造安全润泽的学习环境。

老师们在课堂中关注教材

        我们在工作的一点一滴中向书本学习,向身边的同事学习,不辜负王校长的期望,脚踏实地,砥砺前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