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名字+心理学背景+期待的自我介绍时,王敬伟老师给到的反馈:当有未完成事件时,你是听不进他人的话。害怕成为谁,也许会跟你的过往经历、原生家庭有关。
第一位个案:
案主的问题:觉得自己相信他人,害怕错误,而一着急就犯错,常常会觉得自己侵犯他人。
案主的生活状态:在自己的情感里,案主提到了先生之前交往过的两任女友都是自己的大学同学。自己之前在还没结婚前,在不知情下被小三了,发现后踹了男的。家庭里,与妈妈关系不知道为什么不是很亲。
具体的演绎呈现:爸爸与案主在小时候抱抱等身体接触,过于亲密,潜意识里,爸爸想去脱女儿的裤子,女儿也想扎进爸爸的怀里,无意中唤起了性欲,女儿觉得爸爸是最爱自己,父亲看到妻子和女儿一起在窝里斗时没有回避,心底其实挺乐两个女儿在抢他,甚至有点暗爽。妈妈又觉得这种事怎么说?在生活中,妈妈与女儿的关系也不亲近。在女儿二年级时,妈妈觉得要赶走女儿,拉着爸爸进城打工。父母一离开,女儿更不确认爸爸爱谁,爱不爱自己。女儿就这样不断地猜测,可是爸爸不言不语。一方面女儿想要与爸爸的亲密关系,甚至怨恨妈妈夺走了爸爸;一方面女儿又觉得自己不要脸,侵犯了妈妈。
在案主与丈夫结婚前,当时有一个喜欢他的男生,另一个她喜欢的男生同时出现了。你为什么不选择喜欢你的男生结婚呢?案主说:我不确定他喜欢我。
个人感受:
1、我看到了角色的行为举止如果没有尊重边界,又没有修复,长出来的孩子,就有可能在关系上走弯路。
2、真实也是大家不想看到的,不想承认的。个案具有真实和体验感,看到了模式,才能有更多突破。
课程上也有一位男生,是本期唯一的男生,在大家自我介绍时,我看到了他说是心理学老师,做个案比较多;但是在大家抽签时,他也是唯一没有围上来抽签的!在个案进行时,案主想要邀请学员扮演弟弟时,他也是很直接地拒绝了,“你可以做我的弟弟吗?”“不可以”。对于他的反应我是有点不了解的,出于好奇,我在午休时,找到他,聊了下我的观察。
我们聊天时,他和我说:我发现今天大多是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但是我还没进入亲密关系,和我的情况没有太多关联,我当时就还不是很清楚情况,所以,我要觉得我上去贡献不大,我的感受就是不想去。
这期间他举了一个生活的例子,五一自己没约到朋友吃饭?当时就在想我怎么这么不受待见?(自我评判与攻击)今天上课刚也在想晚上要吃什么?而有没人一起都可以,有顺路就一起,没顺路自己吃也很ok,没有期待,也就不在意一个还是有人一起吃饭。(先照顾好自己)
反观:我要男友多爱我一些,那么我也许这阶段️少爱自己,所以我一直需要去索取。
下午在做两人一组的呼吸按压练习时,我的搭档给我的反馈,是会有一些压抑。而且有压力时会皱眉,没有去反抗。表面不反抗,但是是矛盾和挣扎的状态。在呼吸时,我有些时刻会找不到节奏。于是,她会先抬起手来,我会迟疑一下“她怎么先抬了?”再吸气。她问我可以感受生活中是不是这样?我会觉察到我做选择时,当有多种想法出现时,会因为思考而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