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意识到团队能力需要提升的时候,管理者总是第一时间想到:做培训。可很多时候,培训也做了,为什么有的员工能做到90分,有的员工只能做到20分?
这时候,你该反思一下:从优秀员工的身上,能提炼出什么样的价值?
接下里,我们一起学习从流程的角度入手,把优秀员工的个人能力萃取出来,变成组织能力,从而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
1、用流程提升团队能力
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移动互联网公司,他们的商务拓展团队就遇到过这个的问题。
上市公司听起来很高大上,但他们的商务拓展方式却非常接地气,就是全国几百名推广人员挨家挨户上门,邀请线下零售门店安装他们的订货App。用这个App订货,比传统的经销商拿货便宜20%以上。
团队负责人K总告诉我,刚创业的时候,他带几个助理就能把业务指标搞定。现在反而苦不堪言,要管整个团队几百人。
业务员能力差别太大,有的做到90分,有的只有10分、20分。集体培训做过很多次,但效果一般。90分的优秀业务员一跳槽,整条线的业绩立刻往下掉。
K总邀请我(汤君健)给他们公司做辅导。
我就问K总:你们拜访客户有推广流程吗?
K总说:有啊。见到客户先打招呼,然后推销我们的App,引导客户下载,最后走人。
我告诉他:你这个“流程”,严格意义上只能叫“步骤”。你给推广人员提供了什么工具?他达到什么标准算是做到位了?他在每一步要为客户创造哪些价值?这些你都没定义啊。
K总说:我们的工作本质上就是销售,应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搞这么多流程,反而限制员工发挥。公司以前搞过流程,就是一些文件罢了。
K总为什么会觉得流程根本没用呢?
因为K总这个,完全不能算好流程,犯了很多典型的错误。比如说:
第一,设计流程的人,本身对业务实际情况都不了解。K总请过一位很牛的外部培训师,给团队上了三天的销售技巧课。大家听完觉得厉害,但用不到工作里。
第二,流程建好了,却没有执行标准,或者标准设定不合理。这就限制了员工的执行。比如,有一个销售步骤叫:“客户需求要了解到位”。客户需求包含哪些?做到什么程度才到位?没定义清楚的话,下属们是没有办法去执行的。
第三,没有工具做落地承接。拿“了解需求”这个步骤来说,全凭销售现场想到什么说什么,是不行的,至少拿出一份提问清单。
第四,流程没有打通部门,变成了一个个“断层”。只有以销售部为中心的业务流程,而涉及其他部门配合的,像是回款、付款等财务问题、产品卖点等研发问题,全都没有相应的流程,也难怪K总认为流程没用了。
那么,好流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优秀员工能做到90分,而普通员工按照流程做,也能迅速从20分提高到60分,甚至80分。管理者在管理团队的时候,能通过检查每个流程环节,确认下属的能力提升情况。这样的流程才是好流程。
2、四步完成经验萃取
那么,什么样的流程能够上接业绩,下接地气呢?
这一讲我就教你,用四步把优秀员工的一线经验萃取出来,变成你团队的能力。这四步分别是:
- 萃取最佳实践
- 统一交付标准
- 用工具落地流程
- 以客户为导向打破部门墙
接下来,我用刚才那家上市公司的推广团队为例,给你具体解释一下。
首先是第一步,萃取优秀的员工经验,找到“输入和输出”。
流程就好比草坪上的路,人踩出来的要比设计师在图纸上画出来的更自然。所以,最好的设计,是到一线去近距离调查,萃取经验。
- 输入,是指要做好流程中的某个步骤,需要什么资源或者工具?
- 输出,是指这一步做好之后,标准化的产出是什么?
当时,我对K总团队最优秀的10名业务员做了深访,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优秀的业务员在拜访客户之前,都会做“目标用户的信息搜集”,然后才做客户拜访。而业绩不好的业务员,往往直接挨家挨户地推销自己的产品。
优秀员工怎么做目标用户的信息搜集呢?
好几个优秀业务员都提到:他们会先打开百度地图,看看这家店铺附近有哪些重要地区?客群收入水平如何? 甚至会打开百度的街景,看看目标门店门头多大?门口摆了什么?
我就很好奇,这些信息对推广有什么影响吗?他们告诉我,区别可大了。
因为是陌生拜访,如果不能在开始的三句话内,抓住门店小老板们的兴趣点,对方根本没有兴趣听你说下去。所以,提前把不同的店归好类,把要说的话术准备好,这样拜访的效率最高。
比如,如果是商业区的门店,拜访时就应该突出自己平台售卖产品的时尚型;如果是门头大的门店,很有可能老板比较在乎自身的品牌形象, 那么在拜访的时候,就应该多打“正品牌”,强调自己无假货的承诺;如果是门口摆了一台儿童摇摇车的门店,往往说明这家店生意不好,老板要靠摇摇车招揽生意,那么拜访前,就应该准备好自己的进货报价单,拜访时上来就谈自己的低价优势。
这些经验怎么变成流程呢?别忘了,找输入和输出。
对应“目标用户信息搜集”这段流程,输入是百度地图,输出是门店的类型。
对应“客户拜访”这段流程,“门店的类型”变成了“输入”,“输出”是“对应不同门店类型的开场话术”。
这样一环扣一环,最终,我帮这个公司总结出了拜访客户的12个环节,一共30个输出物。
那么,流程是不是有输入,有输出就够了呢?
还不行,这里还是有很多需要业务员自己去做“艺术加工”的成分。
比如说,门店的分类。你的分类是按照工厂区、商业区、居民区;他的分类是“追求利润的店”“追求形象的店”。没有规则标准,这可不行。
再比如说,你看百度地图用十分钟,他看百度地图要两小时。一天总共八小时的客户拜访时间,问业务员为什么没完成今天的拜访量?他说,“我按你要求做了啊,结果我花了2小时都在看地图,根本没时间见客户了”。那么,没有定量标准,也不行。
这就需要第二步,统一交付标准。
这部分,就没法由员工们自己来提了,人们总是倾向于对自己要求松一些。标准有两类:定性类和定量类。我的经验是:
定性标准类的,由总部汇总民间意见后统一制定。
比如,门店分类。这种就不要小张一套标准,小李一种分法了,公司统一分类的方法以及对应的标准话术就行了。我们当时把门店按照商圈、大小、店主的需求等等,归成了16类门店。见到每类门店店长,该怎么打招呼的话术都做了统一。
定量标准类的,把团队的最好水平打个八折作为对大家的要求。
比如,团队最好的员工,一天可以拜访10家门店。那么,普通员工,我们要求拜访8家。
这样定量、定性都规定好。一个员工表现的好不好?到底在哪个环节出问题?管理者也就一目了然了。
不过,这样还不够。因为你不知道员工是不是按照这个要求在工作。比如,这种在外面跑的业务员,你怎么知道他真的有按照你的要求准备话术?甚至,他到过店里了吗?
这就需要关键的第三步,工具化承接落地。流程要变成文件,变成工作指南。
这家公司当时开发了一个员工拜访管理的App。员工在每天拜访客户前,必须按照App里的提示,填写目标客户的信息。
信息填完之后,自动生成目标门店类型、标准话术等信息,提示业务员可能出现的反对意见等等。
员工拜访完门店后,通过GPS定位打卡,销售成功的门店,需要业务员填写下一步订单计划;销售失败的门店,需要填写在哪一步失败和失败理由。
业务员拿着这个App,只需要一步步按照要求完成,每一步花多久时间、成功率等等信息也都被记录下来,同时也为业务员的上级提供了参考资料,帮助业绩差的业务员找到改善抓手。这样做下来,员工想做不到60分都很难,团队的各级管理者也变得轻松起来。
除了自己开发工具,市面上已经有非常多成熟的流程工具软件,这里我就不给他们一一做广告了。
到这里,我们就完成了对一线优秀经验的萃取,把原本只属于小张、小李、小王的经验,转化成了团队的组织经验和能力。
流程建完了吗?还没有。
我在这家公司流程里,就发现了一个非常不合理的环节。那就是:推广人员拜访客户的流程,和财务的数据不打通。
举个例子,推广人员好不容易拿下了客户,结果财务审批客户的经营许可证要等两个星期。
问题是,门店是不关心你们企业到底要审什么的,如果这个客户拜访流程,仅仅到了说服客户安装App为止就结束了,那就成了“断到断”的流程了。
而好的流程,应该是“端到端”。从业务发起这一端,到业务完整结束那一端。也就是说,如果客户没有下单成功,前面的努力都是白费的。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你还需要用流程来打破这样的部门墙。
这就是第四步,以客户为导向,打破部门墙。
你需要评估,现在的业务流程有没有内部的“断层”?是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的?
当时,在我的建议下,财务部、技术部、销售部等等部门都坐到了一起,大家联手打通了流程的最后一段。把审核时间从两个星期,压缩到了25分钟。
用四步完成经验萃取,搭建出好流程。这四步分别是:
- 第一步,萃取优秀的员工经验,找到“输入和输出”。
- 第二步,统一交付标准。
- 第三步,工具化承接落地,流程要变成文件,变成工作指南。
- 第四步,以客户为导向,打破部门墙。
请你审视一下你的团队业务的现有流程里,你认为符合了这一讲说的好流程的四个标准吗?
如果不符合,你打算怎么优化呢?
<<<得到·汤君健·给中层的管理课30讲 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