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在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历史性转移到乡村全面振兴工作的关键时期,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前沿阵地”,建强村两委班子是吹响新时期三农工作、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第一声”,要想吹出“干劲”、吹出“巧劲”,吹出一幅“夏风吹动谷连天,麦浪金波万里绵”的美丽图景,就必须着眼于选对“带队人”、找到“本事人”、育好“青年人”。
坚持政治导向,清源正‘政’,吹响乡村振兴第一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村两委班子是党的“基层原子”,也是党连接人民群众的生命线路,坚持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根基,保持其政治纯洁性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使命。当下,随着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正在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高知人才回流、村两委班子年轻化趋势已势不可挡。面对这样一支高学历、高能量、高激情的队伍,必须坚持以政治导向为统领、以基层工作经验为基准选对“带队人”,吹响“第一声”,确保村两委班子旗帜不倒、方向不偏!
坚持目标导向,招贤纳‘能’,吹好经济发展第二声。村两委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牵头组织,直接承担着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过好日子的历史使命,但对于那些靠天吃饭、人居环境恶劣的偏远地区,仅靠提供初级农产品难以支撑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生产有竞争力的产品,如何依靠市场力量推动乡村振兴,能人是关键!必须坚持目标导向,从村级组织换届入手,采取从群众中寻、于致富能手中挑、在大学生中引等方法,多渠道、宽视野配强村两委班子,真正把那些眼界宽、本领强、素质好、呼声高的“能人”吸收进入党组织、选配进入村两委班子,推动建设一支善于沉下身子、敢于啃硬骨头、勇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村两委班子,吹好“第二声”,提高村两委班子成员提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整体能力。
坚持发展导向,润物有‘声’,吹透青年培育第三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关于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要求:“要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年人才开发行动”。青年人才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同时也是新时代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生力军,因此在培育和储备乡村后备干部的工作中要坚持发展导向,针对基层工作的复杂性、综合性、直接性、矛盾性等特性,对青年人才采取“师带徒”、交换进修、轮岗学习、专题培训等方式进行培育,敢于“压担子”“赋责任”,切实发挥青年人才主观能动性,增强青年人才在乡村工作中的成就感、获得感,吹透“第三声”,使“乡土中国”成为青年人追逐理想的“梦工场”,释放激情的“加油站”,成就大业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