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说起,说到进化论,很多人会想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八个字。这里有个问题:什么是适者?是不是那些最强壮,速度最快或者是最优秀的存在就是所谓的适者?
从定义上来看,适者指的是与特定环境最相适应的。那么,跑得快的一定比跑得慢的更适应环境吗?不一定,要看身处的环境具体是什么样的,有的时候慢反而比快更适应环境。
打个比方,如果世界上只剩下竹叶这种食物的话,那些速度飞快,到处乱跑浪费体力的功夫熊猫,存活的概率就要小于那些速度缓慢,坐着不动,充分利用每一口食物的普通熊猫。
那么对于人类来说,我们最适应的是什么呢?我们又为什么会渴望亲密关系呢?
在人类所有的生存技能中,如何维持关系是排在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技能。
有些动物比如长颈鹿出生后几分钟就可以独立行走;我们最熟悉的哺乳动物——猫狗,在出生后的第二周就开始学习走路。
但是人类呢,刚出生的时候是很脆弱的,也是很无力的。3个月才能翻身和抬头,6个月坐起来,8个月开始爬行,9个月站立,周岁时才学会行走。智人幼崽漫长的童年时期,都必须要借助抚育者的帮助才能存活。
照顾这样的一个婴儿是非常累的,工作量很大。没有足够的链接,养育者很难坚持下去。
婴儿得到良好照顾,才能够茁壮成长。那么,对于婴儿来说,怎样算是良好照顾呢?
良好照顾不仅仅是指满足孩子成长所需的基本物质需求,还包括满足孩子对爱与和ta人产生链接的心理需求。否则即使孩子处在洁净的环境中,衣食无忧,依然无法茁壮成长甚至走向死亡。
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科学家做了一个研究,研究发现:孤儿院的孩子,超过1/3,活不过两岁。ta们不是死于挨饿受冻,而是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拥抱、玩耍和关爱而停止成长并死亡的。
人,天生需要与ta人链接。婴儿时期如此,长大以后依旧如此。我们心中内置的那种与人产生链接的渴望,不会随着婴儿期的远去而消失。
我们只是将依恋从幼时的养育者转移到了新的“港湾”身上(如果能找到的话)。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个新的港湾可能是我们的恋爱对象,当然也可能是我们的朋友或者其他的亲密关系对象。
从最早的原始人算起,人类进化历程已经有250万年的历史。比起原始人,我们的大脑容量扩大了2倍,以满足沟通,使用工具和表达爱意的需要。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说,我们为爱而生。
当然没有亲密关系,我们依然可以处于健康的情感状态之中。事实上,能够应对孤独是一个人拥有稳定的情感生活的最佳标志之一。但是渴望爱情本身,也没有任何不明智的地方,我们不需要为此感到羞愧。
那爱情和婚姻是一回事吗?它们从一开始就是绑定在一起的吗?
其实,我们对于浪漫爱情和婚姻关系的看法并不总是从重合。世界上最古老的婚姻记录,出现在2500年前,记载的是埃及一位14岁的女孩作为新娘被交易,以换取六头牛的故事。
此外呢,古希腊语中的爱至少有四个不同的单词,但其中没有任何一个含有浪漫的意思。Agape指的是精神之爱,eros指生理欲望,Philia 指关爱,而Storge 指的是亲情。
浪漫爱情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的骑士与宫廷爱情传说中,这些后来发展成小说。只有在现代心理学中,我们才会将幼儿时代的经历与对浪漫爱情的渴望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