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讲剪纸时,有提到电影《百鸟朝凤》。
老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是个外冷内热的老人,看起来严肃古板,其实心怀热血。影片表现了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百鸟朝凤》讲述的是唢呐的没落,记得当时有报道说,该片的制片人下跪求排片量,引起网友热议,关于电影本身,也关于电影里讲述的民间乐器-唢呐。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
唢呐据说是波斯人发明的,三世纪时传入中国,成熟期是明朝。
唢呐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
唢呐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
华夏民族,炎黄子孙,大地苍生,历经数千年磨砺,赋予了自己太多的品质,譬如崇文尚武、光明磊落、豪气盖天;譬如心地善良、逆来顺受、忍气吞声……
制片人的那一跪,是哪种品质呢?
说不清楚。
我似乎看到唢呐所代表的民间器乐,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翁跪在自己眷恋的大地上进行道别,哽咽不能言。
记得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叔叔结婚,请来一个“民间乐队”活跃气氛。“乐队”大概有四五个人,临时组团。“临时组团”在乡下是很常见的事,就比如舞龙舞狮,队员不是正式编制,而是各有些拿手好戏,每逢喜庆,招呼一声,大家聚在一块,稍作排练就可以出去走街串巷了。
叔叔婚礼上的“乐队”,记得比较清楚的是两把唢呐,一把二胡。印象最深的是唢呐,因为当时有个堂兄很会吹笛子,人也很活跃,带着一帮小弟,很快和唢呐师傅混熟了。唢呐师傅听说堂兄很会吹笛子,就让堂兄试一试吹唢呐,没等堂兄答话,几个小弟就把唢呐抢了去,轮流尝试,没一个能吹响。
堂兄最后上阵,呼声很高,但因准备不足,第一次竟也没吹响,他当下就跳了起来,把两只袖子一卷,扬言吹不响就不吃晚饭,最终鼓圆了腮帮,把脸憋成猪肝色,终于成功吹响唢呐。唢呐师父露出赞许的目光,我们几个小弟只管在一旁欢呼起哄。
唢呐因其强烈的民间色彩,常常被用来营造一种戏谑、欢脱的气氛。
明朝人王磬写过一首《朝天子·咏喇叭》,原文如下:
喇叭,锁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这首词讽刺力道颇足,不过就像“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样,虽然戏谑意味甚浓,却并不妨碍竹笋的美味。
我们能看到唢呐的可爱,就像一群瞎起哄的儿童。
重新关注唢呐,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接触了霹雳布袋戏,里面有很多人物,大大小小的角色都有角色曲、武曲、情境曲,而霹雳布袋戏本身也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推出的电视操偶戏剧,里面的作曲就用到了很多民族乐器。
印象最深的唢呐曲是凤凰鸣的角色曲《道隐凤鸣》和练峨眉的武曲《日出峨眉》,沉雄抑郁、气势恢弘,与华夏大地的古老淳朴、卧虎藏龙气脉暗合。
正如凤凰鸣所说:
卷开淑世之道,剑立天下太平。
唢呐,也能让你灵魂震荡!
随着民智觉醒,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越来越重视,不少人甚至是迫不及待了,这是一件好事。
-END-
文 / 老A
编辑 / 氓小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