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在职场上度过了将近三十年了,每天备课、讲课,与人交谈,但内心里仍觉得自己不大敢在更大的场合当众说话。
我想其背后的恐惧是怕被人嘲笑。以前我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肯定有过!比如在说话时被人怼,而自己不敢说。当然也有低自尊原生家庭的影响吧。
这是我需要克服的一大卡点。我总是羡慕他人在公众场合从容地侃侃而谈,回家来总是想象着自己也能那样潇洒地活一生。
现在,我郑重地决定改变这一状况,有十年蜕变的计划,希望成为更善于表达的自己。以下是一份我的分阶段成长路线图。
第一阶段:认知重构(第1-2年)
1. 建立“失败日志”:每周记录3次因胆怯而回避的场景,分析背后真正的恐惧的原因。
2. 创建成就清单:每天记录1件做成的小事(哪怕是"今天主动对邻居微笑"),建立自我效能感。
3. 进行认知解离训练:当出现"我永远都做不到"的想法时,改成"我现在还做不到,但..."
第二阶段:微挑战计划(第3-5年)
1. 设计挑战阶梯:从低难度开始(如在便利店大声说"谢谢"),逐步升级到中等难度(在会议上提出1个问题)
2. 实施3秒法则:产生表达冲动时立即行动,不给自己犹豫时间
3. 多参加集体活动,强制锻炼即时反应能力。
第三阶段:思维升级(第6-8年)
1. 培养“课题分离”意识:区分"我的表达内容"和"他人的反应",后者不是我的责任。
2. 建立观点银行:每天记录1个自己对某事的独特看法,积累表达素材。
3. 练习“Yes,and”思维:先肯定再补充,这种练习技巧能让表达更流畅。
第四阶段:能力强化(第9-10年)
1. 进行录音训练:录制即兴演讲视频,重点观察肢体语言而非内容。
2. 创建个人表达风格:找到3个欣赏的演说家,分析并融合他们的优点。
3. 实施10%叛逆原则:故意在安全场合说些"出格"观点,打破完美主义枷锁。
十年后当我回望这段旅程,会发现最珍贵的不是变得能言善辩,而是建立了“表达安全感”——那种无论说什么都能接纳自己的能力。正如心理学家布朗妮·布朗所说:"脆弱不是胜利或失败,而是有勇气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仍然全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