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踪迹(27)科技篇 历法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文化成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自然科学理论与技术组成,具体的品类如历法、数学、造纸、印刷、纺织、陶瓷、冶铸等,中国古代科技也一样来源于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种实用技术。
造纸、印刷、纺织、陶瓷、冶铸、建筑等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发明创造无不带有鲜明的实用的烙印。
天文历法
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包括年、月、日、时、节气的安排,还包括日、月、行星运动,交食,晷影,漏刻,恒星出没,天空分区,等等。因此,中国古代历法有现今天文年历的性质。
现在保留下来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夏小正》相传是夏代(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历书。
自汉代(公元前205年到公元后220年)起,就有完整系统的历法著作留传到现在,包括在各历史朝代中颁行过的和没有颁行过的历法共约一百种,绝大部分收集在《二十四史》的《律历志》中,这是研究中国历法的资料宝库。
《三统历》:西汉刘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邓平、落下闳等人创作的《太初历》稍加修改而成。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历法,后世历法的基本内容这时大体都已具备。《乾象历》,汉献帝建安十一乍(公元206年)刘洪(约135-210)作。首次提出月亮近地点的移动(过周分),从而算出近点月长度,并在一近点月里逐日编出月离表,又首次提出黄白交角是六度(兼数),首次提出交食计算中推算食限的方法,这些都对后代历法影响很大。
《皇极历》,隋文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刘焯(544-610)作,未颁行,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在中国天文学史和数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大衍历》,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僧一行(683-727)作,后经张说(667-730)和陈玄景整理成文,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颁行,使用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传入日本,在日本使用近百年。
《授时历》,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郭守敬(1231-1316)作,次年颁行。明代《大统历》继续用它的方法,前后共使用三百六十多年,是古历法中行用最久的,也是在天文数据、计算方法各方面发展到高峰的一种历法。
中国古典系统的历法到此为止,以后就有西方天文知识传入并影响到历法的编算。现存《元史·历志》里的《授时历经》上下篇是郭守敬在王恂(1225-1281)初稿基础上重新编定的。
《崇祯历书》,明末徐光启(1562-1633)主编,李天经(1579-1659)续成,从崇祯二年到七年(1629年到1634年)前后共用五年时间完成。它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古典天文学知识,是中国天文学史和历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开始向近代天文学转变。
明末未能根据《崇祯历书》来编算民用历书,清代开始使用根据《崇祯历书》编算的历书--《时宪历》,直到清末。在《四库全书》中有一百卷本的《西洋新法算书》是传教士汤若望(1591-1666)根据《崇祯历书》删改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