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姓姜名尚,字子牙,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为兴周灭商立下了赫赫功勋。
姜子牙的祖上相当显赫,先祖曾做过四岳之官,辅佐大禹治水有大功。到了姜子牙出世时,家道已经中衰,家境破败不堪,他年轻的时候为了生存,可谓是什么苦都能吃,干过宰牛羊卖肉的屠夫,还开过酒肆卖酒,甚至还出门摆地摊,虽然生活清贫困顿,但姜子牙人穷志长,做买卖谋生的同时也不忘了刻苦学习,无论天文地理,军事谋略他都如饥似渴的学习专研,姜子牙尤其热衷于治国安邦之道,希望有一天能通过毕生所学报效国家,但直到七十岁还依然一事无成。关于姜子牙何时何岁遇见西伯侯姬昌,后世说法比较一致,比如齐国相国管仲之妾(齐管妾婧)曾说“昔者太公望年七十,屠牛于朝歌市,八十为天子师,九十而封于齐……”,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百里奚也曾说“昔吕尚年八十,钓于渭滨,文王载之以归,拜为尚父,卒定周鼎”。他(她)们的说法,与姜子牙实际初见西伯侯姬昌的时间是非常接近的。姜子牙七十二岁时,垂钓于渭水之滨,得见姬昌,二人相谈至欢,姬昌更是视眼前这位白发苍然老者为况世奇才,两人同乘一车而归,至此姜子牙才算是熬出了头,终于可以实现抱负,展现平生所学为国效命。
姜子牙即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又亲手缔造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同时他亦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都公认他为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的鼻祖,被尊为“百家宗师”。《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被后世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历代兵家的必读之书,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六韬》在16世纪传入了日本,18世纪又传入了欧洲,如今已被翻译成了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若论中国历史上兵家鼻祖,当首推姜子牙。后世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张良、诸葛亮等人,无不吸收了姜子牙的《六韬》之精华。
在普遍寿命不高的奴隶社会时期,姜子牙七十二岁依然精神奕奕,坚持不懈寻找明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遇到西伯侯姬昌后,被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尽心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又被尊为“师尚父”,并助武王伐纣,建立了强盛的周朝,其功业在当时无人能及,被封为齐侯,定都营丘。姜子牙是姜氏齐国的缔造者,公元前1045年,姜子牙正式建立起了齐国,但他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周朝中央辅佐周成王,或运筹帷幄或领兵亲征,曾经平定了管叔、蔡叔、霍叔的“三监之乱”和淮夷、徐夷的“五侯反周”。他的大儿子姜伋,也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周都镐京担任虎贲氏之职,统领着王宫的卫戍部队,在齐国开国后的三十余年之中,齐国基本上是由姜子牙的三儿子姜印治理。他的子孙后代在春秋时期把齐国治理成春秋五霸之一。
姜子牙是中国古代长寿高人的象征,因为太长寿,一生经历了周朝前期的多个王,分别是: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一生历四主,尽心辅佐,兢兢业业,为周朝前期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以苍老之年而精神依然饱满,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无穷的智慧,其博学多才、高尚品德极受后世推崇,被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和长寿高人。
姜子牙一直活了139岁,于 周康王六年(前1017年)卒于周都镐京,是中国奴隶社会活的最长寿的人之一。纵观姜子牙的传奇人生,他是否在昆仑山学道40年我们不得而知,但他70多岁掌兵,一身立两国,并且福寿双全的活到了139岁。就算是我们不考虑《封神榜》的因素,他依然是位神仙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