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48
这个暑假的课程含金量极高,新初一及以上的同学受益当最大。
强调写,以写为落脚点是对的。
也可以拟个话题(情境),进行描写专项训练。
崧旭读书勾画圈点及旁批水平很高。善于抓关键语句,善于做批注。好样的!
二、开读《李白》(17-25)
15岁,李白开始学剑。他渇慕游侠生活,对历史上的游侠十分敬仰。他向往那样的生活:笑傲天涯,行侠仗义,不问生死,只求快意;纵横四海,气吞山河,剑气封日月,杯酒泯恩仇。
在唐代,道教十分盛行。为了便于统治,统治者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因此道教备受尊崇。唐高宗乾封元年(666)二月,正是追封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从此成为国教。唐玄宗十分信奉道教,许多有名的道士都曾被他召见和厚待。
十八九岁的时候,李白经常往来于旁郡,先后到过龙州、剑阁、梓州等地。在梓州,他拜访著名学者赵蕤,从师修业一年有余。
开元八年( 720) ,李白辞别赵蕤,继续在巴蜀各地游历。他去成都,去峨眉,去渝州(今重庆),探寻人生之路。此时,他来到了成都。唐代的成都,是益州(蜀郡)的首府,也是剑南道都督府所在地,历史上,以盛产锦缎闻名天下,因此也被称作锦城。
开元八年,苏颋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某次出行时,李白带着自己的两篇赋请求谒见。结果,苏颋不仅接见了他,而且对他的文字十分欣赏,称他的文章洋洋洒洒,多加磨练必能与司马相如比肩。(苏颋为朝廷重臣,亦是当时文章大家,诗文皆负盛名。)
更让李白欣喜的是,苏颋说,待有机会必会向朝廷举荐他。不久后,此事传得尽人皆知,李白才名不胫而走。然而举荐之事却如泥牛入海,始终不见下文。
李白有两个理想。第一个,做宰相。第二个,做帝师。然而,李白并不愿意走科举制度,从最底层官职开始,经过多年的苦熬,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希望实现理想的方式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或许是因为他的孤傲,不愿走凡夫俗子的道路,在独木桥上自领风骚。总之,许多年里,李白总是在投诗干谒,又总是无法如愿。
离开成都后,李白又来到了渝州。当时文坛泰斗李邕,出任渝州刺史,李白此去仍是为了干谒。他托渝州的朋友将自己的诗赋和名刺呈给李邕。然而,等了好几天,都没有收到接见他的消息。后来,朋友告诉他,李邕自诩名重当时,对他这个文坛晚辈甚是不屑,还说他的诗赋才气不足,故而不愿见他。对于孤傲又年轻气盛的李白来说,这无疑是莫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