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再平衡,削峰填谷的策略,也就是卖出表现好的资产,买入表现不佳的资产,长期看,只要实现了大致上的均配,要比你一直持有表现好的资产效果更好。但是很多人的做法刚好相反,他说我就要让强者恒强,什么涨的好我就买什么?
同样是资产A和资产B ,同样的波动幅度,最后的结果是,只持有资产a,8年来是366美元,只持有资产b,8年来是407美元,但是如果每年去追涨的好的资产,结果就有意思了,每年拿出3%追强势资产,也就是卖掉表现不佳的资产3%,买入涨的好的那个资产,那么最后8年来的价值是380美元,介乎于资产A和资产b之间,原因是调整幅度不大,如果我们把调整幅度从3%加到10%,那么结果就是8年只能获得365美元,也就是说当我们更加用力的追涨杀跌的时候,反而收益还不如只持有最弱的资产。而且越是用力,结果就表现越差,当我们每年拿出25%来追热门的时候,结果只有334美元,夏普比率只有0.27,相比于股债均配的削峰填谷策略,夏普比率的2.9,25%追热门策略,显得极其的不划算。这个表格非常有意义,他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追热门死的快。
那么不进行再平衡,就是把钱平均分成两份,一味的持有两种资产呢,8年底的时候,资产a价值183,资产b是203美元,加在一起约等于387美元,收益在资产A和资产B之间。好于追涨杀跌,但是比削峰填谷的再平衡要差了1%的年化收益。注意这只是8年,而且这两种资产收益差别不大,如果要是股债这种收益差距相对较大的资产,再以长期的方式投下去,再平衡通常能增厚业绩2-3个百分点。有一个长周期做保证,达到年化8-10%是没有问题的。
作者举例,在97年到2006年,这是一个先暴涨再暴跌,然后再上涨的一个周期,投资者选用股6债4的组合,每年最后一天进行比例再平衡,最后实现的年化增长率是8%,年回报标准差是11.6%,也就是说最好的年份是涨幅超过20%,而最差的年份,也只跌了不到10%。一开始的几年,由于再平衡所以连续减仓,确实是连续跑输标普500指数,但是自打2000年以后,仓位低就变成了优势。2003年遭遇了股债双杀,但是回撤也就在9%左右。如果这10年来不做再平衡,只是简单的股6债4配置,那么最后总收益差了5%,年化回报差了0.5%。所以任何一个波动的市场,做了再平衡都会比不做再平衡要强。更何况一年一次,并不怎么费事。
为了比较方便,作者给出了97年到06年的全面数据,如果投资者将100美元投入到标普500中,那么最后2006年变成了224.46美元,10年复合增长也不差,达到8.42%,如果将这100美元投入债券当中,最后变成了183.12美元,10年复合增长是6.24%,如果我们采取不同的股债组合,股债均配,最后资产变成了212美元,年化回报7.82%,没有跑赢全配股票,股6债4上面也说了,最后是216,年化回报是8%,股7债3,最后是220,年化8.23%,已经无限接近了,股8债2最后是224,基本达到了全配股票的效果,而股9债1是收益最高的组合,达到了228美元。他的夏普比率,也是所有资产组合中最高的,所以显然这是最划算的一个组合。注意,作者也提醒大家,他选择的时段都是股票回报好于债券的,但历史上未必每个时段都是这样,有时候债券的回报也会高于股票。所以并不一定是多配股票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收益。
所以进行资产配置还有进行资产再平衡,需要我们做统筹的考虑,要先考虑战略再去考虑战术,你觉得未来这段时间内,哪个资产的表现会更好,这个并不是特别难以判断。如果股市连涨了很久,那么未来债券表现好的可能就很大,如果股票很久没涨, 就像A股这样,10年涨幅不如债券,那么未来8成的可能都会奋起直追,未来股票资产的表现肯定更好。所以在A股市场上超配股票,这是一个有胜率的事情。
资产配置策略也发生了很大演变,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大家那时候的工具比较少,基本就是股6债3现金1,而到了80-90年代,开始划分的非常细致,国内股票占30%,发达国家股票占18%,新兴市场股票占10%,也就是说股票部份占到了58%,而债券部分总体占到22%,包括国内债券占15%,发达国家债券占到5%,新兴市场债券占到2%,现金占10%,房地产占5%,私募股权行业风险投资占5%。到了2000年以后,划分就更加细致了,股票部分占到57%,包括美国股票占24%,对冲基金和fof占8%,发达国家占15%,新兴市场占10%,债券部分占到21%,包括美国债券12%,通胀保值债券2%,发达国家债券5%,新兴市场债券2%,然后依旧是现金9%,房地产5%,私募和风投5%,还加了一个商品期货3%。
我们看,基本万变不离其宗,股票都在6成左右,债券在2成以上,现金有1成,其他乱七八糟的加起来占1成。在明确了大框架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比如倾向于低风险,你就降低股票,增加债券,如果你收入高,就让股票的比例多增加一些。通胀周期,就减少股票,多配商品。岁数大了,就多找点有现金流的资产。A股高了,就配美股多一点,美股高了,就多配A股,全球都热了,就回到黄金里避险。投资的时间有限,就多配流动性充裕的资产。
其实个人投资者要比机构更有优势,我们的业绩应该更好,机构要面对投资者的申购和赎回,明知道股市过热了,他也不得不买,明知道市场低估了,他也不得不卖,但是个人投资者完全没有这个烦恼,我们完全可以自由掌握。有人说,我们在信息上不占优势,那只是非常少的事件,绝大多数机构也是没什么信息的,或者说他们不可能只靠这些小道消息投资,而更多的投资决策,依靠的并不是消息,而是常识。股市是否亢奋,还是趋冷,这个每个人都看的出来,那么低配股市还是高配股市,这样的决策也一点都不困难。所以个人投资者只要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克服了从众的心里障碍,其实完全可以比机构做的更好。
另外,从资产的选择上,作者也是建议选择费用最少的指数基金,别小看这些交易费用,作者甚至列了个表格,来说明交易费用的杀伤力,如果管理费是1%,那么在一个年化8-15%的组合中,20年下去,就能让你的产生17-21%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