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节日的由来:
清明节历史悠久,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节日习俗的形成与此时的节气特点紧密相关。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清明节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冬至后第108天,也就是阳历4月5日前后。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期古人依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气候规律,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事生产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为什么说清明是一种节日呢? 清明作为节日,与传统的节气又有所不同,俗节气是我国物候的变化,而节日却是包含着某种纪念的意义,与一些风俗的活动。节气却说他也有总天气的变化。
清明节后气温变暖,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万物焕然一新。这一时节万物焕然一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浊气,迎来春天美好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事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只清明前后这几天,天气渐渐变得稳定定,清明以前,早上中午的温度差别很大,但是清明之后,气候稳定下来,在这几天,十分适合播种,撒种,因此,农民们都在清明前后这几天来播种农物。所以,才有了俗语中的这一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节在节日的习俗中,收纳了寒食节的吃冷食,还有禁火的习俗。
寒食节:
寒食节是流传于中原一带古老的节日,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清明节禁火,还有一种原因是,,清明前后天干物燥,很多地方都发生了火灾,有的是因为玩火,更有的是因为并未触碰火源,而无缘无故的着火,一不小心就会发生火灾,所以在清明节这一天,要禁火,自然而然的要吃冷食。可是冷时有时会把人吃坏肚子,所以还有一些地方,并不遵循这一习俗。
那么,什么时候禁火呢?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的时候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
还有一种叫“改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
清明节的各种习俗:
清明节有一种叫“踏青”的习俗,在中国,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远在秦时已形成。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鞠 ,又称马球 ,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清明节就是这样一个神圣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