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反复的看2016年版课程标准中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论述。课程标准既是国家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是编制教材、指导课程安排、教学方式以及高考的纲领性文字。
核心素养可以说是教育这个绳索的一端,教育一端连着学生一端就系在核心素养之上。而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缩短两者的距离,完美的结果就是学生完全实现核心素养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的品质和行为能力。
核心素养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基础文化、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作为学习者在知识层面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就被归纳到了“基础文化”之中。什么是基础文化呢?展开来看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这两个部分。是不是很熟悉,这就是传统上常说的“文科”与“理科”。这也是新高考改革中努力变革的一个点,通过选考的方式赋予学习者更大的选择自由,而尽可能的降低因政策而使得学习者出现严重的文理偏科问题。毫无疑问,在现在社会中具有优势竞争力的人才是那些文理兼修、文理融合的综合性人才。在基础文化上如果过度偏向文科或者理科,都会对一个人将来的发展产生消极不利的影响。从国民的创造性上就可以看成一二。
国家层面更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年轻人有着丰厚的基础文化,只有扎实的基础、全面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在后续的社会历练中,生成个性化、创造性、源源不断的生产力。
在人文底蕴中具体包括文化积淀、人文情怀以及审美情趣三点。分别从古今中外一般人文知识的积累,具有人本主义情怀,拥有对美的欣赏和创作三个点丰富了“人文底蕴”的内涵。当我们说一个学生拥有人文底蕴的时候,其实就是指这个孩子头脑中积累了足够量的人文社科类的一般知识和前人探索过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论,并且心怀天下能够站在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对“美”有所追求,能够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具体到学习中就是,阅读文学作品接受熏陶,学习艺术掌握一些基本的艺术理论及表达方式。
所谓科学精神可以细分为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三点。所谓理性思维简单来说就是讲道理,接受现实证据,相信逻辑并接受逻辑运算的结果,这非常必要的一种思维品质,可以有效的帮助自己避免“想当然”的产生错误观念;能够带着问题看待生活,能够对现象提出问题,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撬动点,有效的避免了“熟视无睹”的懒惰麻木。之于勇于探索,不用多说,是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
日常学习中,如果能够针对上述的各小点进行补足训练,就会让自己不断趋向符合国家培养目标。
顺大势者必有作为,个人的渺小只有在社会发展的大势中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在当今国家迫切需要富有创造力的综合性人才时,只有积极自我塑造,让自己成为适合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够为自己争取到展示自我的广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