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外在形式—-停顿:转行、空行、空格、标点

一、诗的外在形式

新诗不会完全放任形式自由,它也有其外在形式。

它会借助转行、空行、空格、标点等手段,恰如其分为新诗建立外在形式(同时也是声音形式)。

其实,转行、空行、空格、标点的本质,是一次停顿。

停顿仍会使读者的感受时间被延长,这实际上就是陌生化。

比如,有这样一句散文:“我在大街上打车,为了找到最近的汽车站。”这句话再普通不过,不是诗。现在我们来冒险,用转行、空行、空格、标点,把这句散文分割成如下形式:



为了——
找到
最近的汽车站

第一行“我在大街上”,句子没有写完,就停下转行了,句子缺少的动词部分,既造成悬念,让读者着急,也迫使读者的阅读停顿一下。到了第二行,“打”后面的空格,不只造成停顿,也让能与“打”组词的其他字,在读者脑海里瞬间涌动,是“打人”?是“打车”?是“打球”?接下来的空行,让“打”的对象继续成为悬念,直到看见“车”才尘埃落定。为了”后面不只缺句子成分,还有延长停顿的破折号,好像一个人说话大喘气,半天才吐出两个字,真会急死听众。读到最后一行“最近的”,阅读速度又被空格绊了一下,到“汽车站”出现时,十分曲折的悬念才最终解决。

,分割后的散文句,一定比分割前的散文句要慢不少;这说明,分割后的散文句,获得了一定的陌生感(感受、视觉、声音的陌生感),这是未分割的散文句所没有的。这就是新诗的外在形式,它的本质是造成一定的陌生感。

二、光靠外在形式的陌生感,产生的诗意会比较微弱,不足以撑起一首诗

怎么办呢

这时,就需要诗本身的内容来填充。

如,洛夫的诗《和你和我和蜡烛》:

用我的钥匙
开你的房门
用你的火
点燃我的蜡烛
蜡烛,搂着夜喂奶
夜胖了
而蜡烛在瘦下去
再瘦,也没有我自你房中退出
那么瘦
我在大街上

这首诗的内容本身,已有足够的诗意,诗人用了“用你的火/点燃我的蜡烛/蜡烛,搂着夜喂奶/夜胖了”等诗意浓烈的主观意象,同时诗人也没有忽视外在形式的陌生化作用,他通过转行、标点造成的一系列停顿,把外在形式的陌生感,又赋予诗意颇浓的内容,可谓锦上添花。

再举两个例子

故事
来自讲故事
的十只
多事的喉咙。
(节选自多多《死了。死了十头》)
两点
一个,两个,醉鬼
被月亮的银斧
劈倒
(节选自黄梵《南京夜曲》)

上述两个诗句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诗意,也是无可置疑的。

下面是没有诗意的例子。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写成散文句子:

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

看一点诗意也没有。

再以克里利的诗《眼睛》为例:

月亮
和云层,我们
能不能
飘上去,
比我们看见的
还要高
月亮的眼睛
也是心灵的
眼睛

“月亮的眼睛”这个主观意象,是该诗立足的诗眼,也是前述最简单的错搭模式。

但是,他仍需要提高前两节散文描述的陌生感,他采取了不在一行内把话说完的转行分节手法,并把“我们能不能飘上去”这句话切断,中间还空上一行。这样通过叠用转行、分行、标点等形式陌生化手法,提高了前两节散文描述的诗感。

这正好符合“诗意淡,主观意象来补”的原理。

例子,威廉斯的名诗《红色手推车》。

如此的多要

红色的手推

被雨淋了闪闪发

在一群白鸡                                旁

这首诗完全用客观意象写成,客观意象染上情感、情绪或思想之色,使之不再无倾向,诗意就浓了

上面的这首诗靠染色而具有情感上的倾向。比如,“如此的多”传递出他感到的过多重负,“红色的手推车”是小轮子的婴儿车,并不适合承载那么多的东西

还有一些诗人善用破折号来造成外在形式的陌生感。

如。

给他讲——夜已完——我们还未完——
那只老钟不断地嘶叫着“白天”!
而你——变得昏昏欲睡——于是乞求结束——
再说,它这样可以把什么——阻拦?

破折号造成的停顿时间,比单个空格要长,是诗人手中的停顿利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