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大意】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要让父母只为你的疾病担忧。”
从上章开始,连续几章都是问孝的话题,孔子因时因人给出不同的答案。所以在解读各章内容时,很有必要对提问者的个人情况,比如家庭出身、性格志趣,乃至历史背景等等做一番考证分析,才能正确把握孔子的言中之义。
此章是孟武伯问孝。孟武伯是上一章鲁国大夫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死后所赐的谥号,伯是指长子。谥号,是对一个人生前行迹的总体评价。孟懿子的“懿”,是美好的意思,证明这人品德尚好。《论语·公冶长》篇里,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5·14)就是对一个人谥号的讨论。孔文子是卫国大夫,名圉,因其生前好学,故赐“文”谥。我们也可由孟武伯的“武”谥,推知其性格品行。据《周书谥法》解:“刚强直理、威疆睿德、克定乱祸、刑民克服、大志多穷者曰武。”刚直勇猛、鲁莽凶残之人称为武。所谓“过刚易折”,这种人的行为处事是很让父母担忧的。孔子见子路“行行如也”(11·12),一派刚强的样子,就预料其将来会死于非命。子路死后若有谥号,必也是“武”。
“父母唯其疾之忧”,可有三种解释:
其一是让父母只为你的疾病担忧。“唯其疾”,就是说除了疾病之外,其他方面都做得好好的,无需父母操心。这的确是针对孟武伯性格缺陷的忠告。人一生中的危难和痛苦,唯疾病非人力所能掌控。并非品德修得好,养生养得好,就不会犯病。疾病确可预防,但预防得当也还存在患病的可能。其他方面的问题却是可以通过克己复礼,谨慎持身来完善、来克服。让父母只为你的疾病担忧的言下之意,就是告诫孟武伯不要妄作非为,少去做那些伤人害己的事,以免惹祸上身。一个人若能做到只在生病时让父母担忧,其他时候都能让父母放宽心,享受自己的生活,就是孝了。
其二是要爱护好身体,不要让父母为你的疾病担忧。父母对子女的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谓母子连心,我们稍有不适不快,就会传递到父母身上,他们也会陪着烦恼。为人子当体贴父母之忧,而于日常生活中谨防疾病、保重身体。故《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而曾子一辈子战战兢兢、如临薄冰、如履深渊地保护身体,就是为了不让父母为他的身体担忧。孟子云:“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守身所以事亲,故人子当知父母之所忧,自能谨疾,不妄为非,而不失其身,不失其身,为孝矣。”孟子所谓守身,除“谨疾”,还有“不妄为非”,将“唯其疾”之“疾”引申为人身上的缺点以及由此可能遭致的灾祸。孟武伯出身于世禄之家,不唯风寒暑热之疾为疾,凡骄奢淫佚、声色犬马都是其切身之疾。乐正子云:“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父母之遗体行殆,恶言不出于口,忿方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亏其视,可谓孝矣。”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所以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得顾及父母的感受,不敢用父母所赠身体去做那些危险或屈辱的事,这就是孝了。
其三是做子女的,只需为父母的疾病担忧。此章断句改为“父母,唯其疾之忧。”忧的主体就成了子女,对象为父母。子女诚心孝顺父母,若用心过甚,牺牲自己所有的时间和成长空间陪伴父母,也会令父母感到不安。对行动自如、身体康健的父母,凡事无微不至地包办到底,反而束缚了他们的自由。所以,孝顺父母也要讲究个度。惟当以父母的疾病为忧,其它不宜过于操心。孟子有言:“父子之间不责善”。古人互相交换儿子来教育,使父子间不因求好而相互责备。孝顺父母,用心过甚,也会使亲子责善,责善就会产生隔阂,有了隔阂,关系就难融洽了。
根据孟武伯的情况,孔子的回答应为第一种解释。
(写于2019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