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同事在朋友圈问:目睹小孩被比她大的男孩打,当家长的该如何教育小孩。到底是让娃儿软弱挨欺负就罢还是积极主动还击?
小孩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玩着玩着,吵闹动起手来是常事。作为家长该做出如何反应,才不会让小孩受伤害。
芊芊第一次被打,是还不到两岁的时候,和住在同一小区的堂哥玩(比她大一岁),堂哥没什么事情喜欢打芊芊(可能是男孩的一种表达方式)。芊芊那时还不怎么会表达,表现出害怕的表情。碍于亲戚的情面,不好说小孩的不好,婆婆只好是尽量少带芊芊和他一起玩。
后来大一点,芊芊有了自我意识,我的我的,是她的口头禅。不管是不是真的是她的,只要东西到她的手上,都会说是我的,不轻易放手。于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难免起争执。芊芊虽然在家里很活跃,调皮。可是在外面会表现得比较害羞,说话小小声,想和别人一起玩,又不敢大声主动的和别人说。
当这件事情在餐桌上一家人谈起的时候,我们达成了一致意见。芊芊在社交方面不是很大胆,需要多带她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引导她主动去交几个好朋友。告诉她打人是不对的,不要主动去打人。但是,如果有人打了她,也不要害怕躲避。如果自己没错,一定要还手,不能太软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凡事问百度,发现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课题。而大部分的家长也选择了和我们同样的态度去对待。出于这个观点,我们更多是不想让小孩成为被欺负的对象,长此以往,形成懦弱的性格。
其中有一篇文章的观点比较认同。在小孩还不能独立分辨是非的情况下,如果家长在场,更多的是站在自己孩子一边,尽量保持平和的情绪,先安抚小孩。因为此时的小孩更多的是需要家长给他的安全感。如果小孩在3岁之后,遇到同类问题,我们更多的要去了解,发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告诉小孩打人是不文明的行为。而还手不是解决冲突的最佳办法,暴力不能解决问题,最后都会受伤。我们可以想想其他办法,比如求助老师同学,或者用语言表达情绪等。
《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和善而坚定”的氛围更多的是作为家长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并给予小孩正确的关爱,潜移默化地让小孩充满安全感和归属感、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