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听我一句劝,一定要来城里哟!”临别的时候,姨妈一脸郑重地再次叮嘱着。她双手拉着妈的手,丝毫没有松开的意思。
“嗯,姐放心啊!回去商量好就给你回话。”妈也很郑重地回答。
班车突突地冒着尾气,隔了老远还是一股柴油的味道,售票员走下来催促妈。姨妈只得松开手,却又跟在妈身后,急切地说:“如果他不愿意,你一定要想办法,把道理讲清楚,就说为了下一代,城里肯定比山里好。一定哟,好不容易托了人,机会留不住的。”
妈已经到了车门边,车上的人都看着这姐妹俩,也有人开始催促。
“明白了姐,我先走了。”妈转身上了车。班车在土路上前行,最后消失在弯道处,姨妈眼里只剩下漫天的尘土和柴油的黑烟。
姨妈本来带口信让爸爸妈妈无论如何都要一起进城一趟,去商量一件大事情。结果去的只是妈妈,爸爸走不开——他带了徒弟们给人砌房,帮主人家赶着工期。
屋外伸手不见五指的时候,爸爸顶着一头的尘土回来。他们又是忙到看不清才从脚手架上下来,在主人家吃过饭,打着手电走回来的。妈妈一边打来一大盆热水,一边问爸爸是否再吃些东西。
“不吃了,姐找我们什么事?”
“好事情。姐和姐夫都说你手艺好,姐夫在城里给你找了个事情做,你手头这家完工,我们随时可以去。”妈看了爸一眼,继续说着,“还给我们安置了住处,让我们和女儿三人的户口一起迁过去......”妈才把事情说了个大概,爸就明白过来,他很淡定地先问妈怎么想的。
“姐肯定为我们好,这些年你心里也有杆秤。嫁鸡随鸡,等你拿了主意,你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
“嗯”爸洗完脸,一脸平静地把水倒入木脚盆,开始泡脚。
妈又往木盆里添了些热水,卧室传来我的声音,赶忙走进卧室。
那天晚上,爸翻来覆去如同烙饼。依旧天没亮就起身出门,妈送到门口,爸说了句:“宁念家乡一捧土,不恋他乡万两金。”
妈的眼里隐隐闪过一丝失望,很快点头笃定下来。
那一年,爸妈辜负了姨父和姨妈的好意。他们想尽了办法,动用一切关系为爸妈走出大山创造出“条件”,却因为爸爸不愿意离开故土而白忙活一场。姨妈气得捶胸顿足,责备爸是榆木脑袋,妈没出息。很长一段时间不理爸妈。
爸受到出身影响,多方努力读完了小学,便永久告别了学校大门。十三岁开始找各种门路挣钱补贴加用,底层劳动人民所有的苦日子都经历过。直到后来拜师学砌房子,进了乡里的基建队,才算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也才有了后来妈嫁过来的事情。
爸常年在外奔波,妈辛苦打理家里家外。几经周折,家里的房子成了远近最漂亮的房子,家里的日子越来越红火,爸提携着兄弟姊妹,妈也帮助一些附近的乡邻。爸用自己的智慧赚钱,不但让我们一直念书,而且家境成了数一数二的殷实。爸用自己的行动,让妈的日子越过越好,姨妈才不提当年的旧事了。
后来,我们姐妹陆续外出读书,然后在外定居。我们回老家的次数少了,一家子整整齐齐的时间也越来越少。直到我有了小孩......最初是妈来到我身边,带小外孙。一年后,爸也过来了,我们得以开启了一家子常在一起的生活。
大半辈子难离故土的爸妈,最终抛开了家里的一切,来到我们身边。
“哥,你舍得家里啊?”姨妈忍不住关切着。
“舍不得!”爸回答得干脆,“可以常回去看看嘛!”
每每有老家的亲戚打来电话,爸妈总是很开心,讲完事情,还会继续聊一会儿,问一问老家的一些情况。爸妈偶尔也会回去看看,每次回来总会带着大包小包的“心意”,那都是老家亲戚自己家栽种的,爸妈珍惜着呢,必不舍得扔。
我发现,爸妈每次接完电话,每次从老家回来,精神头总会更好。脸上也总是掩饰不住的兴奋——那是发自内心的!
能理解爸妈心里的不舍和难受,祖祖辈辈都劳作在那片青山绿水之间,临了也是永远埋在那里。爸妈在那里组建家庭、挥洒汗水、养育儿女......于爸来说,那些水水水水种,更有苦难童年的记忆,美好亲情的汇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光,所有的大事,那片土地都见证着、承载着......
人团聚了,老家似乎越来越远。
现在,故乡已然在梦里的时候最清晰。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那片故土!故乡,已经是爸妈心里魂牵梦萦的、回不去的远方。
爸妈年轻的时候没有选择离开家乡,却在老年后为了子女选择离开,这份爱是生命种最珍贵的存在。
曾经陪着爸妈看电视剧《山海情》,借用里面的一句话——“人有两头根。一头是祖宗,一头是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