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电影总能带来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触,是深夜思考时缓缓展开的幕布,是迷茫时闪烁柔光的灯塔;是笑,是泪,是某个突然揭开久远记忆的瞬间。蒙尘的明珠放出璀璨光芒。
最近小红书上有很多博主都推荐电影《死亡诗社》,这让我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周五晚上,在辛勤忙碌一周后,终于有机会坐下来安安静静看一下这部影片。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1959年,在以凝重的风格著称的威尔顿预备学院,一位新来的老师约翰·基廷采用了反传统的教育方法。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向学生介绍许多有思想的诗歌,提倡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
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部浪漫主义电影,它讲述着人们反对权威、追求自由的故事,号召人应该做生活的主宰而非奴隶;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部悲剧,因为热爱演戏的尼尔在追求理想和父母反对的挣扎中选择了自杀,甚至在电影尼尔自杀片段时大量弹幕写着“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光明。”;有的人体会到作为老师的艰辛,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授予其正确反对压迫、争取自由的能力,是一个老师在学生最冲动也最热情的年纪里给他种的一枚有关自由的种子。
1000个人有1000个哈姆雷特,在这部剧里,我看到了追求自我、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决心。鲁迅先生曾提出“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剧中的老师与学生正是选择这样一条要自由的路。
我们不妨将自己带入其中:作为从小被管教被束缚、未来也被明确规划的学生,在看到一束名叫自由的光照进来,强势的带你撕掉又臭又长的诗歌引言,带你去探寻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你会怎么做?在被校长发现了你们组织死亡诗社,并联系父母要求你供出同伴,赶走带你追寻真理的老师,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那一位基延老师,你看着自己的学生在传统的教育下日复一日变成模板一样的人,你会带他去追寻你自己所看到的阳光吗,即使你知道这并不被公众所接纳?如果你知道由于自己的行为会使得一名年轻的孩子在光明和黑暗中纠结、最终选择自杀,你还会愿意带他去见见阳光吗?
我想到曾看过纪录片中一个真实的故事:大学生唐瑜在乡村支教中无意间教会学生写诗。在她的影响下,那个乡村的孩子都开始写诗。留守的孩子写下思念的诗读给远方母亲听,孤独的孩子用诗歌发现了伙伴(小羊,小狗) ,叛逆的孩子在诗歌中抒发自己对爱的渴望,胆小的孩子也敢于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真实的声音……那个学校的校长说“考大学不考诗歌,但学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
当我们看的多了、学的多了,就会明白那些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经历过的痛苦,会在某一天转化成养分,带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我们依然有着不可被剥夺的精神自由。而这些都要感谢我们的先驱者勇敢的把光带给我们:智慧的基延老师是这样的先驱者, 勇敢追求自我但失败的尼尔是这样的先驱者,把诗歌带给大山孩子的唐瑜是这样的先驱者……
oh,我的船长,我将永远向阳光!
20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