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身体与念头:一张内在的安住之网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53期“网”专题活动。

呼吸、身体与念头:一张内在的安住之网

数字时代,“网”常让人感到束缚——社交网络、人际关系、各种责任,像一张张无形的网将我们包围。但带领正念练习这些日子,透过学员们的打卡记录,我看到了另一种网正在悄然编织。它不束缚,而是托举;不评判,而是接纳。这张网,由一次次呼吸、一份份觉察共同织就,是每个人内在的正念之网

一、用呼吸锚定飘散的思绪

最精密的编织,始于最平常的呼吸。

学员“zhy”发现:“注意力一集中到呼吸上,反而感觉不顺畅了,横膈膜那里像卡住了气。”这恰恰触碰到了我们与生俱来却被遗忘的生命节律。当我们开始留意这一呼一吸,就像握住了连接身心的线索。

另一位学员“yy”在疲惫时练习呼吸,发现“发胀的头变得清醒了”,感觉“很放松很舒服”。她的体验展现了呼吸的疗愈力量——当我们在纷乱的思绪中,把注意力安放在呼吸的流动上,就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安稳的锚点

我常对学员说:“呼吸是身心合一的连接点,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每一次对呼吸的觉察,都在加固这张内在的安全网。外界风浪再大,我们也能凭借它,找到回归平静的路。

二、用身体联结被忽略的感知

身体,是这张网铺展的舞台。学员“相亲相爱”在身体扫描中,完成了一次“显微镜”般的探索:从“头皮发紧”到“脚趾血管微微跳动”,她用细腻的感知,描绘了一张遍布全身的内在感知之网

这张网的敏感令人惊叹。学员“Sa”能觉察到“左腿麻酥酥的,脚心暖暖的;右腿发胀发沉”。这种左右不同的身体感受,正是身体在用它的语言诉说状态。同样专注感受的“bovip”幽默地记录:“左腿凉,右腿暖”,并在多次走神后庆幸“我竟然没睡着”。

我在点评中写道:“走神后能温柔回归,这份耐心比‘不睡着’更珍贵。”身体的智慧不在于永远清晰,而在于当我们迷失时,总能通过一次心跳、一丝麻痒,重新找回与它的联结。学员“琳”在扫描中“两次放松肩膀”,这正是身体在教她,如何松开那些无意识中系紧的结。

三、观照念头而不陷入

最考验智慧的,是如何与脑海中永不停歇的念头相处。

学员“暴”在“悦纳想法”练习中,从“难熬”走向“放松”。起初她“脑海中没有什么想法”,但没有焦虑,而是接纳了这种空无。当念头如鱼儿掠过,她觉察到了就温柔地拉回注意力。我告诉她:“您对‘没有想法’的接纳,正是悦纳的核心!”

这就是正念的精髓:我们不再是被念头淹没的溺水者,而是静坐岸边的观察者,看着念头如云飘过,不追随,不抗拒。学员“厉”在呼吸时,思绪飘到“国庆节孩子什么时候回家”,但她一次次“温柔地拉回来”。这份觉察,让我们学会了在思绪的浪潮中冲浪,而不是被淹没。

四、在关系联结中照见自己

正念之网自然会向外延伸,编织起人与人之间更深的理解。

学员“若”在干扰中练习——“女儿一会儿进来一趟,老公在旁边看手机”。她感到烦躁,却依然完成了练习。这份记录本身,就是对家庭生活现实的深刻觉察与接纳。

“berry”的分享更动人。与好友争吵后,她经历强烈情绪波动,但进行了深刻反思:“我应该表达愤怒,而不是愤怒地表达。”从被情绪捆绑,到学习在关系中更智慧地移动,她的转变印证了:正念不能消除矛盾,但能改变我们回应矛盾的方式

我回复她:“从‘依赖外界安抚’到‘决心掌握自我放松的能力’,这就是觉醒。”关系之网因正念的注入,从可能引发纠缠的丝线,变成了彼此支持的纽带。

五、编织一张柔韧的生命之网

回看这些记录,我深深感到,正念不是要创造无杂念的“理想状态”,而是帮助我们编织一张足够宽广、足够柔韧的网。

这张网,能用呼吸承接焦虑,用身体安放不安,用不评判包容所有念头,用智慧维系与世界的联结。

学员“蒲公英”在身体扫描的最后,把窗外“吱吱喳喳”的鸟鸣,听成了“欢快热闹的聚会”。我为她高兴:“正念已在你的生活中生根开花。”是的,当干扰不再被抗拒,而是成为生命背景音时,我们就真正掌握了生活的艺术。

正念,不是帮我们逃离生活的网,而是赐予我们一种能力:无论身在何种网中,都能保持觉察、平静与温暖,在每一个当下,编织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