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老圃
时间 / 壬辰五月五日
地点 / 青石山房
十年前,陈平接到扬州园林局的邀请,为恢复何园中的石涛故居参与设计与指导,我以助手的身份同行。
说是助手,实际上只是为我去玩创造一个堂皇的理由。石涛故居仅存留下一座假山,还有几处凌乱模糊的地基。倒是石涛故居的斋号“片石山房”格外雅致,我特别喜欢,心想将来自己有了画室也用一用这个斋号。
陈平看出我的心思,于是说:“可以用,但要改动一字,将片石山房的片字改作青字,片石亦是青石板,所以青石山房亦是片石山房的别署。虽文字不同本质却同。”我说,改得妙。
其实当时只觉得这个斋号好,并没有真的想去用它,况且我当时正在经营广告公司,已弃文从商多年,对画事早已生疏。谁料想,这个斋号为我后来重返画坛,拥有一个好的画室名字埋下了伏笔。
说来事也凑巧,从扬州回来后不久,在一天的晚饭后接到同学王彦萍的电话,告诉我中央美院正准备开设博士生专业,因为是首届,属于新生事物,在正式招考博士之前先做一个博士预备班,问我想不想读,我几乎没加思索地回答:“想读。”"但要考试的呀。”电话那边又郑重地复加了一句。
不管如何,我要试一试。后来真的报了名,参加了考试,又鬼使神差地考取了。读完两年的预备班,我便去了荣宝斋画院工作,同时又把做公司办公用的新楼改装成我的画室,即现在的青石山房。
画室所有的地面都铺上了青石板,完工后,想到画室的名字,很自然地想到了青石山房,作为我画室的斋号,十分贴切,似乎是巧合,又似乎冥冥中早有定数。
我喜欢这个画室,更喜欢青石山房这个名字,每当工作累了,我便从画室走出来,门外是通向洗手间和上楼的通道。
上去是书房,沿着书房的茶案往前是一处可以弹琴和聊天的房间。再往前就到了临近窗户旁的走廊改造而成的会客室。
我每天都在这里散步,空间虽不太大,但也十分有趣,几个不同的房间连在一起,如同一条多变的小路,九曲回环,上下通联,边走边思考一些问题,由于极放松的缘故,很多艺术中思考多时的问题,都在散步中得到诠释。
有时也把散步当作修行,比如右脚先迈是一,左脚再迈是二,一到二便是一个小的轮回,从画室到会客室再回到画室便是一个大的轮回,一二、一二,心只在两只脚上,只随着两脚的起落而起落,走上些回合,心便清净下来。和净土宗的一声阿弥陀佛佛号一样,只顾念下去,念到杂念不生,一心不乱,也就离佛不远了。
我是和佛有缘的,也许是这个缘故,也和石涛先生有缘,青石山房应是苦瓜和尚“片石山房”的别号,它们是都市与山林之间的桥梁,能够让一个不能逃离部市的人虽身居闹市,不被尘嚣所扰,心淡如水,变闹市为山林。
换句话讲,青石山房也是都市与山林之间的桥梁,同时它既是都市亦是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