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不仅是精气神之源、也是武术之源,更是遵循人体运动力学之源!
只是我们曲解了古人的肢体语言,却往往喜欢研究于文字语言了,有句话叫身传言教,教的说的就是肢体语言,其实当你们从太极哲学层面的思维,转到实实在在的肢体锻炼的思维上来时,你们马上会发现很多拳理或训练方式是经不起推敲的,会渐渐明白只有肢体架子训练的规范作为载体,才会有熟能生巧,才可以去融入太极哲学。
练拳如何才算有架子?用老祖宗的话讲叫“身备五张弓”。架子就是为精气神、为五张弓服务的,也就是为了开合服务的。如果一个人练拳时瘪踏踏,外形摇来晃去,那就根本不存在弓了,天下哪有松散、摇晃的弓。弓就是要有支点,世上最牢的结构是三角,最大的力点是三角,正确的拳架是有多个三角组成的,肢体的骨骼结构就是搭建这些三角的主力军。真正太极拳的“刚度”就是靠全身的骨骼结构形成的,力量从足跟开始通过整体骨架的传递而发出,传统上称之为“劲力”。所以“行拳走架” 是为了一个骨架的“刚度”,是为了在运动中“架子”的不变型,是为了在实战中打击的瞬间形成一个“至刚”的落点,也就是太极拳拳理说的“柔运行刚落点” 。
老祖宗把练拳称为走架。什么叫走架,也就是任何一种拳法在训练过程时,既要在运动中保持它自身独有的技战术结构,也要遵遁我前面所讲述的“灵活的关节要更加灵活,固定的关节更加固定”运动原则。虽然公园里面的太极拳90%的人不是为了练武术而来,仅是为了健身而来。健身的时候,你不按照人体运动的规则来练,健身的作用性大大减少,一不当心反而是练出毛病来,比如膝盖疼痛、腰椎突出之类的运动性损伤。我们平时看到的太极拳演练中,肢体基本上都是各自为营,没有整合起来,是散了架的。所以,这个拳架子非常重要,有了规范的架子,你没有功夫都有功夫了,你走路或行为上也就有一种威严。明白了这一点,你练拳的时候就一定是工工整整了,一笔一画了。在一笔一画中熟能生巧。
架子不规范劲力就会在松动处断了,整体劲就报废了。有了架子也就有了刚度,就能传力了。武术,它需要传力,如果没有一个坚固架子,传递的力只是局部的。不管你如何练太极拳, 都必须遵守二种模式:一种是在正确的肢体运动指导下,全心身放松着练,它主内主修性养生,特点是不累,是思维为主。另一种模式也是在正确的肢体运动指导下按武术功力方式练,它就需要你伸拉、螺旋、膨胀,关节间产生浑圆的争力,特点是打熬筯骨,很累。
你有这个理念了,架子的工整就会重视起来,就会自动矫正错误之处了,肢体锻炼与内在的修炼的效果也就达到了。正确的架子,从武术层面讲可以称作“武”,就是我说的一个肢体结构的规矩。太极拳作为一门武术,它更需要全身整合起来,把全身的功能和力量集中到一块,而且是每一个关节、骨骼、肌肉的运动都要有条不紊的极度协调。拳架低不低不必去追求,架低不一定代表功夫好。要看架子散不散,劲断不断,你肢体结构上面有没有规矩,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明白了练拳过程中架子的重要性,为以后的整体协调打好基础。古人讲,“内家拳一步逼死人”, 指的就是至刚的劲力,这就是“框架”所产生的威慑力。同样,老前辈郭云深的“半步崩拳打天下”,难道仅仅是拳击力量吗?
拳架的基本训练方法:行拳走架,头颈领起,脊椎挺直,沉肩坠肘,工工整整。腕胯转动灵活,肘膝折叠稳固,全身内撑外包涨力不丢。
朱利尧太极拳法,倡导传统与科学相结合的训练方式,一朝明理,两年小成,让你明明白白练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