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可谓是沸沸扬扬,不论是教育培训还是讲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都成为了必备内容和“核心卖点”,它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在此基础上,各学科确立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也已成为新一轮课程修订的标志性追求。作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教师的核心素养又是什么呢?今天,难得有时间,带着这个思考,翻开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该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为解决中小学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专门为中小学教师所写的一本著作,该书选取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其他著作里选取了有益于开阔教师眼界,提升教育水平的精彩篇章,全书仍有一百条。“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是该书的第88条。
何谓教师的教育素养,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结合思考,我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应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迫切需要的且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观念。教师的教育素养是教师教育能力水平的集中体现,既包括显性体现(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也包括隐性体现(核心观念);教师的教育素养既是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的教育素养应以扎实学科知识为基础,深厚的人文底蕴、健康的心理状态、精湛的教育艺术为支撑,共同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苏霍姆林斯基在该节中,也集中思考了教师教育素养的构成要素,我将其归结为学科素养、心理素养和语言素养。
学科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要有深刻的认识,教师的教育素养应由此开始并在此建立起来的。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里,真正的教育能手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所谓真正地有知识,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反复地思考过。)对所学的那门学科的起码知识了解得如此透彻,以至于在课堂上、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处于他的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所学知识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还记得刚刚工作的时候,上课过于拘泥于教材,视野狭隘,课堂要不死气沉沉,要不就停留在表面的热闹。归根结底,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过关,对教材所讲述的学科知识缺乏全面的把握,这样使得课堂难有活力和思维含量,更无情感可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少年和男女青年娓娓谈心,教师的谈心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如果在教师的讲课里没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如果他掌握教材的程度职能供学生体验他所知道的那有点东西,那么学生的心灵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因此,教师越是能够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的时间就越少,这就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素养。如何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关键在读书,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
心理素养。教师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智力发展和身体发展的个体特点,要积极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运用心理学的分析、观察和研究在助力教师的教育教学。
语言素养。教师是将学科知识通过语言传输给学生的桥梁,教师语言的连贯性、形象性和逻辑性决定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苏霍姆林斯基在该节中指出:“教师因为语言问题,学生什么都听不懂。如果说在下节课上,学生毕竟还知道一点东西,学习最好的学生还能得到优秀的分数,那么,这些知识却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呢?这是以学生的健康为代价换来的:因为他们实质上不是在教师的课堂上,而是独立地在课外时间抠教科书去获取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