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处境最困难的人眼中
这一章节是萨特在激情岁月中拥有的极端思想部分呈现,如何在利益不相容的群体之间进行判断决策,他坚称在处境最困难的人或者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人眼中的观点可以被认为是该事件真理本身的标准。
如此极端的思想一下抹除了强势群体用于逃避责任、强取特权的伪善言辞,就如穷人穷命、人生就是不平等的。
即使萨特在后期如此坚持该理念,但对于苏联监狱下犯人们的哭喊却无动于衷。可以看到即使一个理念如此被坚信,仍然会存在不同的情境下失效,思想、人都好复杂。
但这样的理想不能坚持,也丝毫不影响其鼓舞人心,散发令人难以忽视的光芒。
2.异化凝视人—成为局外人
萨特作为备受抨击的当时备受争议的资产阶级不断试图用局外人的视角,来凝视特权阶级。但为自己幻想一个视角,试图寻找答案,是非常不容易的,会遇到各种逻辑冲突与矛盾。谁是最困难的人?弱者什么时候会判定为非弱者?
而真实的异化,真正认为自己属于局外人的那一群弱者,总是通过他人来审视自己。种族、性别、贫穷、肤色,人们为了特权编造的社会谎言,将一群群被排斥的人活成他人,而非自己的主体人生。
就如美国黑人作家詹姆斯 ·鲍德温曾描述他到一个瑞士村庄参观时,发现那里的人们以前没有见过黑人,惊的目瞪口呆。按理说他应该就如同早期白人探险家一般感到兴奋、自豪,但相反,他只感到了惭愧不安。又如同波伏娃第二性下面的女性们,活在男性视角中,成为男人眼中女人的样子。
其实如果将凝视视角放在当下亦不过时,只不过已经不是肤色、性别问题。在职场中感受到的凝视压迫是最强的,因为我们切实需要根据领导的视角审视自己。在凝视中,自我本体的呐喊与主体实际行为不断拉扯,将人不断从局外拉进,又被自己挤出,再拉进。
3.在意义和选择问题挣扎
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逐步用自我实现去重新审视心理治疗,不再局限于关注症状。人们对于意义的需要,几乎跟食物、睡眠一样重要。
战争过后,尽管很多人过上了平静的生活,有着稳定的工作,但一些退伍军人仍难以适应,甚至长大的孩子们也希望从熟悉安稳的周边走向更狂阔、未知的世界。
世界总是伴随着痛苦的循环,悠闲的人们想要逃向紧张的冒险中,被挤压的打工人只想躺平,那个完美的临界点在哪里?除了个人的特性影响之外,是否存在一个使力的度,让人既舒服又在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