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4

盈盈妈妈很清楚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应该尽量做到与之共情。

盈盈心爱的贴画被另一个孩子抢走了,十分沮丧。

盈盈妈妈知道得同情孩子的感受,于是就和孩子一起伤心,她叹口气:真的太可惜了,她怎么能这么做呢?太坏了!改天妈妈去教训教训她!

没想到盈盈更加沮丧了,恨不得立刻拿回自己被夺走的贴画,并且再也不想和那个小朋友说话了。

盈盈妈妈这下就没辙了。她呆在那里哭笑不得:

本想用共情的方式遏制住孩子的情绪,没想到孩子的消极情绪更加泛滥。

其实盈盈妈妈的起点没错,最开始我们确实要与孩子共情,肯定她的感受。

但之后呢?可不好像盈盈妈妈那样领着孩子消极泛滥的情绪往“更深渊处”走,我们得带领着孩子往“光明的出口走”。

日本心理学家堀内进之介在他的书《为何善意会伤人》里写道:卷入式共情,将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情,过分与共事者产生深度联动,不但会使自己失去自觉理性,反而还会强化共事者当下糟糕的状况。

《为何善意会伤人》里还提到:如果长时间在某人身上投入过多精力,还会导致自己受尽折磨、心力交瘁。

盈盈妈妈如果明明不能理解孩子的情绪,还强制压抑自己,假装能与孩子共情,天长日久,盈盈妈妈会因为生活中很多这样“违心”的做法而心力交瘁。

不知道盈盈妈妈会不会有一天也会情绪大爆发。

在《为何善意会伤人》里作者建议我们做“保持适当距离的共情”,那如何做呢?

首先,要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同情心也有到达不了的地方

每个人都是与他人不同的个体,很多时候我们无法与孩子同情,这是很正常的事,我们无需懊恼,更不要去强迫自己去做。

第二,给孩子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卷入式共情”更有效

在我们无法共情到孩子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孩子的情绪。

每个人都有情绪,因此尊重了它才好应对它。

和孩子一起“咒骂”其他小朋友需要适可而止,否则孩子会在你的“鼓动下”让矛盾不断升级。

何不在拥抱完孩子之后,等情绪过去,给孩子讲讲自己小时候类似的经历,给予方法和建议。

交给孩子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权利。

第三,避免“反共情”

都觉得父母容易站在身份和情绪的制高点,对孩子实施“控制”,

孩子在情绪泛滥,而自己无能为力时,父母其实也会被“卷入”到孩子糟糕的情绪里,被孩子控制。

这个时候,我们要提醒自己:作为孩子的引路人,我们得保持理性的头脑,不可和孩子一起陷入情绪的漩涡。

丧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合理的方法。

第四,理解并非认同

理解孩子情绪的缘由,知道在他这个年龄的思想、行为的特点和容易犯的错误。

这需要我们有更高的格局和认知。

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理性地介入到对孩子的管教之中。

最后,持之以恒地做这件事。

那些不涉及到惩罚和暴力的教养时常被人质疑,并且在一定时间内确实没有明显效果。

但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你一贯处理问题的方式,会沁入到孩子的内部世界。

将来有一天你不在他身边,他定能想起曾经你是怎么对他的,他便知道如何对自己了。

本周荐书《为何善意会伤人》,虽然不是育儿书籍,但相信你也同我一样,读过之后对育儿上有所启发!

转发或点赞,让你我共情的力量用得恰到好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孩子就是神 一岁多的妹妹回去避暑了,以前妹妹晚上都是挨我们睡,回去只能挨奶奶睡,走...
    阳小果的春天阅读 955评论 0 0
  •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怎么办? 有一个高一的男生叫小金,他在数学学习上遇到了困难,老师在讲到某个概念的时候,他...
    上善若水的道阅读 1,267评论 0 2
  • 投射我儿越来越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压力,情绪平和稳定,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目标,并为此不断努力。 投射我儿对自己未来...
    花开生两面阅读 1,001评论 0 0
  • 今天是个好日子,是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第13000天,距离九十大寿,还有19868天,哈哈。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忍不住...
    念即起行阅读 1,254评论 0 1
  • 表情是什么,我认为表情就是表现出来的情绪。表情可以传达很多信息。高兴了当然就笑了,难过就哭了。两者是相互影响密不可...
    Persistenc_6aea阅读 126,737评论 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