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56年,东晋帝国执政的权臣桓温第二次北伐。率军经过金城时,他来到年轻时种植的一棵大树旁边,用粗糙的双手抚摸着同样粗糙的树干,发现当年种下的小树苗已经十围粗壮,想到自己也即将年过半百,这位权臣不禁悲从中来,慨然叹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岁月是最公平的,任你生前是何等的英雄豪杰,是怎样的高官显宦,建立了怎样的不朽功勋,也抵挡不住青春的逝去。生命永远是如此短暂。
桓温的这一声叹息,让无数的后世人感同身受,这句话也随之成为了千古名言。有过由南入北经历、历尽沧桑的庾子山在《枯树赋》中说:“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一身文韬武略不得重用长期闲置报国无门的辛弃疾在《水龙吟》中说:“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在《世说新语》和《晋书》中,都用了浓墨重彩书写桓温的人生,而且关于桓温一生的叙述,也是这两本书中最富有活力的篇章之一。在字里行间,这样一位怀着强烈的野心,热爱生命,指点江山,睥睨当世目无余子的枭雄跃然纸上。桓温与之前的曹操、之后的杨素一样,都能称得上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都可以说是“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英雄本色和名士风流就这样融合在桓温一个人的身上,秉承魏晋风骨的他正如他所崇拜的刘司空刘越石一样,千载之下,犹有生气。
桓温是一个枭雄,这一点在他还未被大用时就有人看出来了,这个人就是善于识人的刘惔刘真长。庾翼死后,朝廷打算任命桓温为荆州刺史,此时刘惔却说,让桓温去荆州一定能平定西蜀,但恐怕之后他会不可控制。刘真长的预测十分准确,桓温确实率军平定了西蜀李氏政权,但也因为自己的野心而逐渐变成一个掌控朝政的权臣。刘惔评价桓温时说,桓温有着“鬓如反猬,眉如紫石棱”的面相,和孙权、司马懿是一类人,必定不会久居人下。桓温欣赏同样野心勃勃的前朝王敦,在他墓前连呼“可儿”,他说大丈夫生在世间如果不成就一番功业,那么一定会被文景(即司马文王司马昭和司马景王司马师)所笑。他还说出了那句被历代的枭雄们青睐不已的名言:“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年邪!”
桓温不是我们日常印象里典型的魏晋名士。他能清谈,有才华,但却不喜欢清谈。他曾经批评当年西晋的大名士、清谈家,同时也被认为是误了天下的罪人王衍,他说“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当他戎装出行被名士们嘲笑时,他坦然回敬一句“我若不为此,卿辈亦那得坐谈”,认为正是像他一样的军人在外征战才使得这些名士能够安心清谈。他还曾经用“刘景升之牛”这样大而无用的事物来比喻那些只知一味清谈的所谓名士,使在座的名士愀然变色。
但他对真正的能人、名士,却推崇备至。他北伐时曾经拜访过当时还是一介隐士的前秦宰相王猛王景略,王猛与他扪虱而谈,而他却并不在意,与王猛坐谈数日,但最终王猛谢绝了他的招揽。他与殷浩既是知己也是劲敌,对于这位和自己骑着竹马一同长大的好朋友,他起了竞争之心,就去问殷浩自己与他的优劣,没想到殷浩却回了一句“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纵然在后期谢安成为了他的政敌,他却依然欣赏谢安的才华。哪怕是对于自己所立的傀儡皇帝司马昱,他也一直引以为知己。他也有许多崇敬的古人,他征蜀时特地找到了当年诸葛亮时期的小吏,询问他对武侯的印象。北伐时又找到了刘司空刘越石当年的婢女,得知自己像刘司空而欣喜若狂,却在听了婢女说了许多不像之处后又抑郁了好几天。
桓温还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成语典故,其中的一些典故的知名度甚至更超过了他本人。他的谋主郗超郗嘉宾是“入幕之宾”,他的妻子南安公主对情敌“我见犹怜,何况老奴”,他的主簿善于辨别美酒,好酒被称为“青州从事”,劣酒被呼为“平原督邮”。在行军路上,他因怜悯思念孩子而“肝肠寸断”的母猴,惩罚了捕猴的士兵。他是知名的孝子,曾经为父报仇枕戈泣血三年之久,为给母亲送葬而交出了权柄,却又在悬崖之下高呼“既为忠臣则不得为孝子”。
桓温一生都是权臣,死前甚至已经达到了加九锡这一篡位“必要程序”,却在遗言中将权力和军队留给了恭守臣节的弟弟桓冲。史书上对于桓温和傀儡皇帝司马昱的相处过程,不仅记录下了司马昱是如何懦弱可怜、如何默默流泪、如何请求退位让贤的记载,还记录下了桓温是如何战战兢兢的记载。逼死了司马昱的桓温只剩下谢安和王坦之这两个称帝的阻碍力量,但此时的他却出于对司马昱的愧疚之心而精神恍惚,最终一病不起。
曹操、桓温、杨素,都是同类人物。杨素遇到了隋文帝这样英明的君主,于是在圣君麾下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而压抑住自己的野心,成为“治世之能臣”,曹操生逢乱世,杀伐决断,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国,他的儿子更是篡汉自立,成为“乱世之奸雄”。而桓大司马更像是处于这两人之间,他是权臣,也有龙飞九五的野心,但他并不想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动物来登上帝位,他也有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王国,也曾用自己的努力去付诸于实践,但最终他没却有成功,或许是对老友的愧疚、自己内心的纠结和阻碍势力的强大让他的野心付诸东流。但无论如何,他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不论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他都将自己的名字留在了史册上,后人看史时,也会为他而动容。
0pt��>azU2